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UA)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如得不到及时诊断治疗可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能够早期诊断治疗UA,是防止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的关键。PCI、OPCAB是临床治愈UA常用的治疗方案。缺血修饰蛋白(IMA)与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为新的心肌损伤标记物,对心肌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本实验旨在研究IMA及H-FABP联合检测应用于不稳定心绞痛早期诊断及PCI、OPCAB围术期评价心肌损伤。
目的:
观察UA不稳定心绞痛发作后24h内及PCI、OPCAB围术期IMA、H-FABP的变化情况,探讨IMA、H-FABP在UA早期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UA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
选取40例UA患者,男女不限,于入院即刻、胸痛3h、6h、12h、24h取血标本,选取1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于清晨空腹采血标本检测IMA、H-FABP、cTnⅠ水平。40例UA患者,其中PCI治疗20例(PCI组),OPCAB治疗20例(OPCAB组),PCI组在术前(TO)、第一支支架置入后th(T1),3h(T2)、6h(T3)、12h(T4)、24h(T5)采血标本;OPCABG组在术前(TO),第一支桥血管灌注后th(Tl)、3h(T2)、6h(T3)、12h(T4)、24h(T5)采血标本检测IMA、H-FABP、cTnⅠ水平。
结果:
1、IMA、H-FABP在胸痛后出现时间、达到高峰时间、回复到正常水平时间早于cTnⅠ。
2、胸痛6h内,IMA、H-FABP的敏感性高于cTnⅠ。
3、在UA胸痛发作后,IMA水平与cTnⅠ水平呈正相关,H-FABP水平与cTnⅠ水平呈正相关。
4、PCI、OPCAB术后IMA、H-FABP升高时间、达到高峰时间早于cTnⅠ。
5、PCI术后IMA水平与cTnⅠ水平呈正相关,H-FABP水平与cTnⅠ水平呈正相关。
6、OPCAB术后IMA水平与cTnⅠ水平无相关性,H-FABP水平与cTnⅠ水平呈正相关。
结论:
1、IMA、H-FABP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UA的早期诊断效率。
2、UA患者胸痛发作后,IMA、H-FABP与心肌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3、PCI、OPCAB术后,IMA、H-FABP能较cTnⅠ更早反映心肌损伤。
4、PCI术后,IMA、H-FABP与心肌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可以反映心肌损伤程度。
5、OPCAB术后,IMA与心肌损伤程度无相关性,不能完全反映围术期心肌损伤程度;H-FABP与心肌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性,可以反映心肌损伤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