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原发性痛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原发性痛经患者与无痛经受试者敏化点/区分布差异,并分析原发性痛经患者敏化点/区在各神经节段、各经络的分布规律,以指导临床诊疗;用感觉测痛仪测量相关穴位机械压痛阈值,观察在病理状态下相关腧穴机械压痛阈值的变化,临床验证腧穴在病理状态下存在敏化。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的69例患者为观察对象,以31例无痛经受试者为对照,采集入组人员的基本信息和疾病相关信息,在人体皮节图上记录原发性痛经患者与无痛经组敏化点/区分布区域,并用测痛仪测量相关腧穴机械压痛阈值。将敏化点/区做描述性分析并画图标记,图片进行重叠处理;并用频数统计的方法,统计敏化点/区出现的经脉和神经节段频次;采用SPSS 23.0软件比较原发性痛经患者组与无痛经受试者相关腧穴机械压痛阈值。结果:1.原发性痛经组和无痛经组在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在年龄、病程构成方面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2.原发性痛经组的体表敏化点/区发生率约为86.15%,无痛经受试者的体表敏化点/区的发生率约为10%,PD患者敏化点/区出现率明显高于无痛经受试者。多数患者出现1-2个敏化点/区,少数患者出现3-4个敏化点/区,部分患者未出现敏化点/区。3.原发性痛经患者敏化点/区分布位置进行图片重叠,发现腰骶部、下腹部敏化点/区分布率较高,部分敏化点出现在四肢;且敏化点/区出现部位大部分与腧穴重合,主要分布在归来、水道、子宫、关元、中极、三阴交、地机、十七椎、次髎穴区。4.原发性痛经患者敏化点/区主要分布在脾经(21.95%)、任脉(19.51%)、胃经(17.07%);膀胱经(10.98%)、督脉(7.32%)次之;肝经、肾经有少量分布。无痛经组仅在脾经、胃经出现极少数敏化点/区。5.原发性痛经组敏化点/区在L1神经节段分布频率最高(26.83%),L4神经节段次之(19.51%)、S3神经节段第三(10.98%),其中分布在支配PD的神经节段(T10-L1、S2-4)的敏化点/区占整体敏化点/区的63.43%。无痛经组仅在L4、L5神经节段出现极少数敏化点/区。6.PD组与无痛经组相比,地机、三阴交、中极、十七椎表现机械压痛敏感的特点,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痛敏穴。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敏化点/区主要分布在脾经、任脉、胃经,且集中在归来、水道、子宫、关元、中极、三阴交、地机、十七椎、次髎穴区。敏化点/区在支配PD的神经节段(T10-L1、S2-4)的分布多,以L1神经节段出现率最高。PD患者十七椎、地机、三阴交、中极表现机械压痛敏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