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对比观察四种不同针刺手法(提插泻法、捻转泻法、提插泻法配合呼吸泻法、捻转泻法配合呼吸泻法)干预后溪穴对气滞血瘀型腰痛的即时针刺镇痛效果,优选出更有效的针刺手法,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为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的针刺手法选择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以气滞血瘀型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就诊时间,将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提插泻法组、捻转泻法组、提插泻法配合呼吸泻法组、捻转泻法配合呼吸泻法组等四组,每一组各30例。具体治疗方法:四组患者均采取站立位,用75%的酒精在后溪穴穴区进行皮肤消毒,提插泻法组针刺后溪穴时直刺进针0.5寸左右,施以捻转手法得气后,行提插泻法,轻插重提,提插幅度为3mm左右,频率为40次/min左右,针刺手法的操作时间为1min;捻转泻法组针刺后溪穴时直刺进针0.5寸左右,施以捻转手法得气后,行捻转泻法,拇指向后捻转时用力重(右转),指力向上,拇指向前还原时用力轻,捻转角度为180°左右,频率为40次/min左右,针刺手法的操作时间为1min;提插泻法配合呼吸泻法组针刺后溪穴时嘱患者深吸气,直刺进针0.5寸左右,施以捻转手法得气后,行提插泻法,轻插重提,提插幅度为3mm左右,频率为40次/min左右,提插手法的操作时间为1min;捻转泻法配合呼吸泻法组针刺后溪穴时嘱患者深吸气,直刺进针0.5寸左右,施以捻转手法得气后,行捻转泻法,拇指向后捻转时用力重(右转),指力向上,拇指向前还原时用力轻,捻转角度为180°左右,频率40次/min左右,捻转手法的操作时间为1min。四组患者在进行针刺手法操作后,嘱患者做腰部前屈、后仰和左右转侧的活动,范围逐步由小增大,每间隔10min行针1次,留针30min后出针,其中提插泻法配合呼吸泻法组、捻转泻法配合呼吸泻法组嘱患者深呼气时出针。本研究参照国际公认的描述与测量疼痛的Mc Gill疼痛询问表,选择了其中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现有疼痛强度(PPI)以及腰椎活动度(ROM)作为观察指标,观察四组患者治疗前后VAS、PPI、ROM评分变化,并通过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比较四种针刺手法疗效差异性,从而优选出更有效的针刺手法。研究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四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VAS、PPI、RO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四组研究对象具有临床可比性。2.四组患者治疗前后VAS、PPI、ROM评分(组内)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01,P<0.001,P<0.001,P<0.001),提示四组针刺手法都有即时针刺镇痛效果。3.四组患者治疗前后VAS、PPI、ROM评分差值(组间)比较:捻转泻法配合呼吸泻法组与提插泻法配合呼吸泻法组、捻转泻法组、提插泻法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01),提示捻转泻法配合呼吸泻法组的即时针刺镇痛效果优于提插泻法配合呼吸泻法组、捻转泻法组、提插泻法组;提插泻法配合呼吸泻法组与捻转泻法组、提插泻法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提示提插泻法配合呼吸泻法组即时针刺镇痛效果优于捻转泻法组、提插泻法组;捻转泻法组与提插泻法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捻转泻法组即时针刺镇痛效果优于提插泻法组。四组针刺手法镇痛效果由强到弱的排序依次为:捻转泻法配合呼吸泻法组>提插泻法配合呼吸泻法组>捻转泻法组>提插泻法组。4.四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提插泻法组、捻转泻法组、提插泻法配合呼吸泻法组、捻转泻法配合呼吸泻法组愈显率分别为10.00%、33.33%、60.00%、86.67%。捻转泻法配合呼吸泻法组愈显率与提插泻法配合呼吸泻法组、捻转泻法组、提插泻法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P<0.001),提示捻转泻法配合呼吸泻法组的临床疗效优于提插泻法配合呼吸泻法组、捻转泻法组、提插泻法组;提插泻法配合呼吸泻法组愈显率与捻转泻法组、提插泻法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提示提插泻法配合呼吸泻法组的临床疗效优于捻转泻法组、提插泻法组;捻转泻法组愈显率与提插泻法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捻转泻法组临床疗效优于提插泻法组。四组针刺手法临床疗效由强到弱的排序依次为:捻转泻法配合呼吸泻法组>提插泻法配合呼吸泻法组>捻转泻法组>提插泻法组。结论:提插泻法、捻转泻法、提插泻法配合呼吸泻法、捻转泻法配合呼吸泻法四种针刺手法干预后溪穴对气滞血瘀型腰痛均有即时针刺镇痛效果,但捻转泻法配合呼吸泻法的即时针刺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其它三种针刺手法,本研究为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的针刺手法选择提供临床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