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绿僵菌菌株(IMI330189)是一种能有效防治害虫的昆虫病原真菌。MAD1蛋白是由绿僵菌产生、协助绿僵菌附着在昆虫体表对昆虫产生毒力的一种蛋白。本实验通过饵剂饲喂的方法研究了绿僵菌菌株(IMI330189)和MAD1蛋白单独或混合取食对飞蝗的免疫相关酶和Toll通路基因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绿僵菌菌株(IMI330189)和MAD1蛋白混合处理飞蝗时,其累计死亡率最高为55%。MAD1+IMI33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僵菌菌株(IMI330189)是一种能有效防治害虫的昆虫病原真菌。MAD1蛋白是由绿僵菌产生、协助绿僵菌附着在昆虫体表对昆虫产生毒力的一种蛋白。本实验通过饵剂饲喂的方法研究了绿僵菌菌株(IMI330189)和MAD1蛋白单独或混合取食对飞蝗的免疫相关酶和Toll通路基因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绿僵菌菌株(IMI330189)和MAD1蛋白混合处理飞蝗时,其累计死亡率最高为55%。MAD1+IMI330189混合处理使飞蝗PO的活性增加,单独使用MAD1蛋白处理时致使飞蝗体内的PO、POD和SOD活性降低。在处理72小时后,检测了飞蝗的中肠和体内Toll通路4个基因(MyD88、Cactus、Pelle和CaN)的表达量,发现当MAD1蛋白和MAD1+IMI330189混合处理后,MyD88在中肠和虫体的表达明显下降,但在中肠与虫体的下调程度不一致。IMI330189显著提高了Cactus在中肠和体内的表达。而MAD1+IMI330189混合处理显著降低了Cactus在中肠和体内的表达。单独使用MAD1蛋白和IMI330189处理可显著增加Pelle基因在飞蝗中肠中的表达,而混合处理MAD1+IMI330189可抑制Pelle基因的表达。仅IMI330189和MAD1+IMI330189处理中,Pelle基因在虫体内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另一方面,MAD1显著增加了中肠内CaN的表达。三种处理均显著影响和抑制了蝗虫虫体CaN基因的表达。由此可见,绿僵菌和MAD1蛋白混合处理显著影响了Toll信号通路上的基因,最终增强了蝗虫的感病力。但是,这些影响在飞蝗的不同部位存在显著差异,对飞蝗中肠中Toll通路相关的基因的影响明显大于对虫体中相关基因的影响。本实验同时检测了饵剂饲喂后飞蝗体内解毒酶(MFO)、几丁质酶(CHI)、和抗菌肽(AMP)的活力。研究发现,当蝗虫取食绿僵菌IMI330189和MAD1蛋白72小时后,宿主体内的解毒酶多功能氧化酶(MFO)、几丁质酶(CHI)和AMPs的活性显著增加。MFO、CHI和AMPs活性的增加激活了蝗虫的免疫系统。通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经喷雾法处理后的飞蝗在第3、5、7天时,内的6种抗氧化酶的酶活,包括几丁质酶(CHI)、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氧(ROS)和抗菌肽(AMP);并通过qPCR法检测了处理后的蝗虫在第3、5、7天时体内的Chitinase、Diptericin、GNBP3这3种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在MAD1蛋白、MAD1+IMI330189和IMI33019处理后的第3、5、7天,抗氧化酶几丁质酶、酚氧化酶、超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氧和抗菌肽活性均显著升高。qPCR结果显示,IMI330189在处理后第3天、5天和第7天显著抑制Chitinase活性,而MAD1、MAD1+IMI330189处理组在第5天显著抑制Chitinase。MAD1+IMI330189处理后第3、5、7天对Diptericin有明显抑制作用。第7天,MAD1+IMI330189和IMI330189显著抑制Diptericin的表达。MAD1+IMI330189在处理第3、5、7天对GNBP3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MAD1蛋白在处理后第3天能显著抑制GNBP3的表达。结果表明,飞蝗体内的几丁质酶、酚氧化酶、超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氧、抗菌肽等在体内增高从而激活飞蝗对MAD1和绿僵菌IMI330189侵入的免疫应答。而Chitinase、Diptericin和GNBP3等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会导致飞蝗感病力增强,容易致使飞蝗死亡。从防治应用的角度来看,建议采用MAD1+IMI330189混合用药对飞蝗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结论:1、通过饲喂法发现MAD1蛋白能够增加PO、SOD、MFO、CHI和AMPs活性,并能抑制MyD88,Pelle,Cactus和CaN基因表达量,从而抑制蝗虫的免疫反应而致使飞蝗死亡。2、通过喷施法检测MAD1蛋白能增强东亚飞蝗的受体识别,并引起飞蝗的免疫反应,而AMP的表达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飞蝗的死亡率增加。
其他文献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以学位、学历信息为代表的各项学生教育信息是招聘单位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参考。拥有一个好的文凭,一个丰富的教育经历,是获得理想职位的基本前提。然而,近几年来教育信息造假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地妨碍了企业对优秀人才的招聘,也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公平性与严肃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教育信息伪造现象的频频发生,反映出现今的学生教育信息管理存在许多问题。现在的学生教育信息系统采用中心化的数据库。
深度学习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探索单元整合教学策略,能增强单元教学中知识的关联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贯通,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从深度学习理念入手,对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的新路径进行了探索,旨在提高数学单元整合教学效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
嫁接接口愈合是提高嫁接效率的重要保障,明确嫁接接口愈合机制,不仅对砧穗间通讯、组织模式重建及维管束发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而且对砧木筛选及嫁接苗生产具有一定的技术指导意义。黄瓜(Cucumis sativus L.)作为重要的设施蔬菜作物,常以中国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为砧木进行嫁接,以提高黄瓜抵御土传病害和抗非生物胁迫能力,同时黄瓜、南瓜的维管束较为发达
羊无浆体是经蜱传播的红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菌,是羊无浆体病的病原体。革蜱属的蜱是羊无浆体病的生物学传播媒介。表面蛋白Msp1a、AAAP蛋白、Vir B10和Vir D4蛋白是存在于羊无浆体基因组中的一些重要分子。本研究利用这些分子作诱饵蛋白筛选森林革蜱中肠蛋白,通过酵母双杂交试验研究病原-媒介的相互作用分子机制。将森林革蜱中肠c DNA克隆到p GADT7-Sma I载体(Prey质粒)上构建
饲用抗生素替代是肉鸡饲养面临的热点和难题之一。前期研究表明稀土矿物添加剂艾佐麦具有替代饲用抗生素的潜力。本研究评价艾佐麦替代肉鸡饲用抗生素的效果和机理,并探讨应用艾佐麦降低肉鸡饲料成本的可行性。试验一研究了稀土矿物添加剂艾佐麦(AZO)对肉鸡生长性能、养分利用、消化酶活性、免疫功能和骨骼矿化的影响。将240只1日龄雄性肉雏鸡随机分为4个日粮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不添加抗生素)、对照组+0.25%A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es,FMDV)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其严重损害畜牧业的生产,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FMDV属于微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口蹄疫病毒属(Aphthovirus)的成员。与微RNA病毒科其他病毒成员一样,FMDV基因组缺乏5’端帽子结构
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由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通过疫苗免疫接种,能够预防JE。前期研究发现,JEV优势基因型由基因III型转变为基因I型,而基因III型来源的疫苗不能够完全保护基因I型JEV感染,需要研发基因I型疫苗。为此,开展了如下研究。为了鉴定细胞传代致弱的基因I型弱毒株S
畜牧业中β2-激动剂的违禁使用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当前虽然已经基于β2-激动剂的违禁使用建立了很多检测方法,如仪器法、免疫法、传感器法等,但是现有方法都是基于已知药物。β2-激动剂类药物种类多、更新快,在畜牧生产中使用了新的β2-激动剂类药物,则上述已建立的方法检测不出来,这些有问题的动物、畜产品将躲过监管部门的监测,进入食物链,危害消费者的健康。因此,有必要建立更为灵敏有效的方法,以实现
A型流感病毒可以感染禽类和哺乳动物等多种宿主,亚型多且感染谱广,其跨种间传播往往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大流行,因此其复制及跨种传播机制一直是本领域研究热点。流感病毒的RNA聚合酶是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进行转录与复制的物质基础,在跨物种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需借助某些宿主蛋白来完成病毒的复制过程。目前关于流感病毒聚合酶对宿主的依赖机制及跨物种适应机制仍知之甚少。已有研究发现禽源酸性核磷蛋白32(ANP32)家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引起的一种重要人兽共患病,每年导致约59,000人死于该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人间狂犬病基本经犬类咬、抓伤所传播,一旦发病致死率几乎为100%。目前仍无有效治疗狂犬病的药物。深入研究RABV入侵宿主细胞的机制,不仅有利于深入阐明RABV致病机制,还将有助于设计新型的狂犬病疫苗和筛选有效的狂犬病治疗药物靶点。目前已经发现多个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