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昭明文选》自梁代成书、初唐时期卓然成“学”、直至盛唐时代成为士子必读的文学经典,这数百年间的流传和影响状况,因为文献的阙如,并不十分清楚。而学术界上下求索所得,也只前溯到隋代的萧该,并且这一条线索,完全是学术性的“《文选》学”的传承和发展,而并不能代表《文选》作为文学总集本身,在那个阶段的影响和流传状况。可以认为,唐代“《文选》学”的兴起促进了《昭明文选》在唐代诗歌领域影响的日益扩大,但是,《文选》作为学术研究或者诗歌创作广泛借鉴的对象,二者毕竟不能等同和混淆。初唐(618-712)以及盛唐(712-755)诗人对《文选》的接受和借鉴问题,一直以来却缺乏系统的研究,论者往往罗列若干典籍中的事例和成说,或将初唐与盛中晚唐的情况一概而论,这肯定是不符合史实的。有鉴于此,本文以《〈昭明文选〉与初盛唐诗歌》为题,以文本细读和电子检索手段相结合,仔细梳理了初盛唐时代百余位诗人的数千首诗作。除了文中已列举的与作家个体相关的若干结论之外,总的结论是:1、《文选》作家作品中,对于初盛唐时代的文士影响最大的前十位,分别是曹植、江淹、谢灵运、《古诗十九首》、陆机、鲍照、谢眺、潘岳、沈约、左思。2、限于体裁,初盛唐人诗歌借鉴《文选》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诗、赋、骚、辞部分。在李善注六十卷篇目中,涉及较多者如卷二九(杂诗上,245次)、卷二七(行旅下、军戍、郊庙、乐府上,173次)、卷二三(咏怀、哀伤、赠答一,166次)、卷三十(杂诗下、杂拟上,157次)、卷三一(杂拟下,140次)、卷二一(咏史、百一、游仙,138次)等;涉及较少者有卷四四(檄,2次)、卷三八(表,1次)、卷五二(论,1次)、卷四九(史论,0次)等,相差十分悬殊。3、宫廷诗、某些咏物诗、宗教类诗、“挽词”或“挽歌”诗等题材的诗歌,与《文选》作品,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疏离,借鉴程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