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2月7日至8日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大学生群体是当前和今后社会进步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人心浮躁的今天,借鉴传统儒家德育思想来安抚人心,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有益于大学生群体修身养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事关民族复兴、文化强国和社会稳定,事关在本世纪中叶现代化强国的全面建成和中国梦的实现。
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在这浩如星海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漫长的岁月积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积极向上且行之有效的德育内容和方法途径。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对于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和我们的学校教育,仍然具有着极大的价值。
发轫于先秦时期,以积极入世的态度,融汇吸收各家思想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近两千年的主流思想,起着规范社会生活,引导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心理的社会作用。可以说,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体框架。儒家思想内涵丰富,既包括修身正己以成圣成贤的德育思想和方法,也包含着做学问的途径和方法,还包括德治仁政的政治治理思想。
本文即是围绕着在外来文化不断冲击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当下,如何深入挖掘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价值,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把传统德育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而进行研究的。研究由四个部分所组成。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释了研究选题的缘起与研究目的,并对与研究选题相关的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归类。第二部分为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概述,在对儒家思想进行溯源的基础上,指出了其中最为鲜活生动的起点——先秦时代的儒家思想。本部分在对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其历史地位、特点和价值进行了评述。第三部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在一大批兢兢业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多元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着大量亟需提升的空间和
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需要认真对待。第四部分为用优秀的儒家德育思想滋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这部分是整个论文的落脚点,也是“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看起来没有什么关系的概念,跨越千年的相会融合,并可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的尝试。论文从文化的一脉传承、思想的融合创新、时代的现实需求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这种融合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教育途径等四个方面努力把这种可能性转变成可行性。
五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在这浩如星海的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漫长的岁月积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积极向上且行之有效的德育内容和方法途径。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对于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和我们的学校教育,仍然具有着极大的价值。
发轫于先秦时期,以积极入世的态度,融汇吸收各家思想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近两千年的主流思想,起着规范社会生活,引导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心理的社会作用。可以说,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体框架。儒家思想内涵丰富,既包括修身正己以成圣成贤的德育思想和方法,也包含着做学问的途径和方法,还包括德治仁政的政治治理思想。
本文即是围绕着在外来文化不断冲击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当下,如何深入挖掘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价值,并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把传统德育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而进行研究的。研究由四个部分所组成。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释了研究选题的缘起与研究目的,并对与研究选题相关的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归类。第二部分为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概述,在对儒家思想进行溯源的基础上,指出了其中最为鲜活生动的起点——先秦时代的儒家思想。本部分在对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对其历史地位、特点和价值进行了评述。第三部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在一大批兢兢业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如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多元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着大量亟需提升的空间和
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需要认真对待。第四部分为用优秀的儒家德育思想滋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这部分是整个论文的落脚点,也是“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看起来没有什么关系的概念,跨越千年的相会融合,并可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的尝试。论文从文化的一脉传承、思想的融合创新、时代的现实需求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这种融合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教育途径等四个方面努力把这种可能性转变成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