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背景下白银危机成因探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bei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是近代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西方学者对于大萧条的研究一直经久不衰,都试图对这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做出合理解释。伯南克认为国际金本位制的缺陷是导致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而中国当时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实行银本位制的大国是否受到大萧条的影响,如果有影响,大萧条又是如何影响中国的以及影响的程度,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国在1934年爆发白银危机,白银危机的发生是否与大萧条有关也引起了关注。
  本文聚焦于我国白银危机的产生,并结合30年代中国银本位制特征,剖析了国际银价的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首先,通过对已有文献有关白银危机产生原因分类总结,发现主要研究原因集中于两点,一为购银法案,二为农业危机。由于我国农业灾害数据难以完整获取,本文将从国际银价视角深度探讨其是否为白银危机产生的本质原因。在详细阐述白银价格变动影响宏观经济传导机理的基础之上,利用1913年至1935年国际白银价格和如汇率指数、物价指数等宏观经济数据,依次从机制梳理和实证视角两个角度对传导机理加以验证。重点考察1929年大萧条爆发后至1935年法币改革前的时期,其中根据国际银价的变动,可分为1929年大萧条后白银价格下跌,白银流入,同时近代中资银行在同工商业企业和房地产企业的借贷关系中体现出银行的顺周期性,白银价格的波动在银行顺周期作用下有所放大,进而对货币供应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指标产生影响;在1932年至1935年期间国际白银价格上升,白银开始外流,经济开始出现衰退,特别是在1934年美国颁布白银法案后,银价大幅度提高,白银巨额外流,最终形成了近代最大的金融恐慌——白银危机。通过验证可得在银本位制的中国,国际银价的波动,影响汇率的变化,从而影响货币供应,最终影响到实体经济。白银危机的成因为银价下跌造成的通货紧缩,且银行的顺周期性加剧了银价波动的影响,最终导致金融恐慌的产生。
  文章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引言,介绍研究意义与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为事件回顾与文献综述,在概述白银风潮的基础上,总结当前对白银危机原因的解释;第三章为大萧条下白银危机的成因分析,基于白银货币的特殊性和银行的顺周期性进行考察;第四章从逻辑推导和实证考察银价变动在白银危机中的传导机制;第五章概述政府采取具体措施走出危机;最后第六章给出结论与启示希望能对当下危机成因分析有所帮助。由于本文事件发生时间久远,统计资料有限,加之本人思考深度局限,希望老师能批评指正。
其他文献
目前,调研已经成为机构投资者获取公司特质信息的重要渠道。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仍存在信息不对称、噪音等问题,导致公司信息难以融入股价,股价同步性较高,不利于资本市场稳定发展,而机构投资者通过调研能够减少市场噪音并促进信息融入股价。国内外学者关于机构投资者调研对股价同步性影响的直接研究较少,更多关注分析师行为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从机构投资者调研角度出发,研究其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以期丰富相关领
在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传统金融理论认为金融市场中的参与者都符合“理性人”的特征,股票价格能够消化市场中的公开信息以及非公开信息,想要长期获得稳定的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但是无论在西方成熟的金融市场还是在我国这种新兴金融市场中,学者们屡次发现各种有悖市场有效性的异象,本文研究的就是众多异象中的一种:盈余公告效应。对盈余公告效应的研究由来已久,国内外学者试图从投资者非完全理性、交易成本以及套利风险等角
学位
针对20世纪90年代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呈现出的不分红或者少分红的“异象”,中国证监会自2001年起相继颁发了一系列和分红有关的监管政策即所谓的“半强制分红政策”。受这一系列监管政策的影响,我国进行现金分红的A股上市公司的比例在2001年已经达到57.59%,在2011年至2015年间更是维持在 70%以上,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选择发放现金股利来回馈投资者。  针对现金股利的发放所产生的影响,学者
IPO 异象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研究焦点,其中企业上市当年业绩变脸问题也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同样也存在业绩变脸现象。针对这一异象,国内学者已从政治关联、发审委联系、风险资本退出、股权集中度、股权性质等方面进行了解释。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企业自身属性或者外部联系来找到 IPO 后企业业绩变脸的原因,然而对企业在上市前的生产经营销售活动缺少关注,这也给本文留下了创作空间。本文试图从企业在准
学位
目前学术界对于股票市场联动现象的关注更多集中于市场联动和行业联动,而除了市场因素和行业因素外,地理因素也会对股票收益间的联动性造成影响。我国学术界对股票收益的地域性联动进行研究时,对于公司层面的微观因素关注较多,较少对地区层面的经济因素进行深入地分析。因此,本文以我国A股市场上的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地区经济基本面和地区经济特征两方面进行考虑,试图探究哪些省级层面的宏观经济变量会对
学位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深陷泥潭,许多银行遭遇严重的资本不足,濒临破产,这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资本监管的高度重视。自危机后,各国开始着手资本监管的改革。世界金融监管改革的重心更多地朝防范系统性风险、加强银行资本监管上倾斜。在这样的世界金融环境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国也高度关注银行资本风险,监管当局按照“资本质量和资本数量并重的原则”持续强化银行资本监管,陆续颁布了《商业银行资
学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使得全球金融体系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金融体系失衡已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各国央行意识到在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只关注价格稳定或者产出稳定并不足以实现金融稳定,必须重视对金融失衡的管控,以降低经济出现大波动的风险。因此研究纳入金融失衡指数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根据尤金·法码(Eugene F.Fama)的有效市场假说,资本市场的有效性依赖于不同层次的信息,包括历史证券价格的信息、公开信息以及私有信息,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效率的核心就在于对信息的定价。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仍以财务会计报表作为最主要的形式,向外传递公司有关经营质量和经营成果的信息。随着各利益相关者对多元化信息需求的日益提升,财务信息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上市公司各利益相关方(股东、债
学位
过去40年间,中国债券市场从无到有,历经沧桑巨变,2015年年末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债券市场。伴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作为其基础设施之一的中国评级行业也经历着高速的成长。但高速成长的过程中仍然伴随着诸如发行人付费模式、多重监管存在盲区、评级机构评级方法不完善、尽职调查程度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导致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在债券投资者之间缺乏公信力。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的开放,国内国际投
学位
信贷资产是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形式。近年来因为整体经济结构变化和不断增加的经济下行压力,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受到明显冲击,各类信贷风险事件频发。同时,我国银行业开始加速市场化改革,过去商业银行依靠存贷利差被动获取收益的局面将消失,银行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主要取决于信贷资产的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对信贷规模和信贷资产组合配置的管理,在当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依靠信贷规模扩张的发展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