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生态环境脆弱区之一,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大面积的石漠化体现了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学者们在研究该地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时发现,土壤侵蚀模数较小,却导致了极其严重的石漠化。因此,喀斯特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有着很大的紧迫性。全国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中贵州就占了55个,贵州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整个南方喀斯特地区的趋势。通过选择贵州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的毕节撒拉溪朝营小流域和关岭-贞丰花江顶坛小流域作为研究区,从2011年8月至2013年12月,对研究区内23个样方每年4月、8月、12月三次野外取样和监测进行基础数据的收集,结合研究区的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利用SPSS、EXCEL等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制定了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效益监测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并对研究区石漠化治理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监测和评价。(1)总体上研究区在石漠化治理后水土保持效益有所显现。土壤侵蚀模数降低,孔隙结构变得更好,保水持水能力增强,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大幅增加,抗蚀性增强,石漠化土壤的退化综合指数降低,植物生长趋势逐渐变好,植被生态与多样性得到优化。撒拉溪朝营和花江顶坛两个小流域的土壤侵蚀模数总体上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水土流失有所降低。但花江顶坛小流域的土壤侵蚀模数变化却是曲折的,2009年和2012年有所回升,主要是因为连续较长时间的自然干旱和采石场对脆弱环境的破坏导致。在“九五”“十五”期间,花江顶坛研究区已经进行了一系列针对不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花江顶坛研究区的石漠化主要以中度和强度为主,虽然石漠化面积在减少,但是雨季的水土流失仍然较为严重。撒拉溪朝营研究区是在2011年才开始进行石漠化治理和生态监测工作,治理时间尚短,水土保持效益还不明显。两个研究区的水土保持及其效益的监测与评价工作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2)不同等级石漠化的水土保持效益有较大差距。其中强度石漠化的水土保持效益很不明显或者几乎没有;中度和轻度石漠化区域在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后,水土保持效益逐步体现;微度和无石漠化区域的水土保持效益则相对明显。不同等级石漠化的土壤理化性质均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土壤自然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这两个指标,不管是是潜在、轻度石漠化,还是中度、强度石漠化样地普遍变好。几乎所有样地(除潜在石漠化外)的营养元素(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含量均有较为明显的提高。花江顶坛小流域这些土壤理化性质都得到优化,所以土壤的抗蚀性也得到改良,对水土保持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同等级石漠化中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都以潜在石漠化较多。虽然这些指标数据都能够一定程度上对研究区的水土保持效益有反馈,但是这些指标与水土保持效益的内在联系和在整个水土保持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权重都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各个监测因子与水土保持效益的的影响机制和深层次的作用机理的研究还很少,文中也只是简单的阐述了它们对水土保持效益的增益或减损关系。花江顶坛小流域在潜在石漠化中的水土保持效益较为明显,而撒拉溪朝营小流域在中、轻度石漠化中的水土保持效益较为明显。(3)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水土保持效益存在显著差距。这种差异基于不同的石漠化等级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不一样所造成的。其中旱地的水土保持效益在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前后的对比是最显著地。研究区各监测样地的数据变化发现:花江顶坛研究区近5年间旱地、有林地、农村居民点、工矿用地有所增长,而水田、灌木林地逐渐减少。撒拉溪朝营研究区近两年间经济林地、草地、居民点和工矿用地也有较大增长,而旱地、灌木林地有所减少。撒拉溪朝营研究区推广经济林、草地、中草药种植,减少旱地面积,以期改善生态环境的治理模式和技术非常科学合理,但在具体的实施阶段却有不少折扣。这导致研究区居民对石漠化治理的信心有所动摇。因此,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不但要达到治理石漠化,保水故土,改善生态环境,而且还要让当地居民真正的参与其中,并从中收益,最终达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