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欧洲19世纪中叶发明摄影以来,照片的出现逐渐替代了架上绘画传播与记录的功能,绘画的地位一度受到挤压,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绘画多元化的发展,绘画与图像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变,绘画的发展开启了图像介入的历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波普艺术的出现,消融了绘画与图像的界限,走近了大众变得通俗化,从而也融合着艺术与生活。在如今这个高速信息化的时代里,数码影像、传媒网络和多媒体的纷繁更迭,广告、图片,电影等共同构建了一个巨大的图像世界,加之伴随大众文化兴起的全民消费,在这样的图像时代中,图像的生产与消费、传播与接受促使我们观看图像和绘画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就图像与绘画而言,由于图像对架上绘画的冲击,绘画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也转向了一片不同程度的图像化景观(另一部分选择拒绝“图像”,本文不讨论),中国当代绘画发展在经历了西方不同图像表达方式如:波普艺术、克洛斯的照相超写实、里希特的图片绘画等的深刻影响之后,“图像”思维之后中国当代绘画也在不断地自我突破,图像策略这条线路也日渐清晰,王广义,张晓刚等人相继践行了图像化的道路,推进了中国绘画图像化表现的迅速发展,之后的绘画探索实践,也产生出各种不同风貌的表现形态。绘画通过“图像”策略回应着时代,在经历了一个借鉴模仿与融合的过程,也是绘画性——图像性——绘画性的的过程后,体现出了自身的表现价值及意义。但“图像化”也是一把双刃剑,虽是顺应了时代发展及当下人们对其图示的认可,但由于图像化的表现方式本身具有一定的图示感,加之大众传媒快捷迅速和大众文化流行所带来影响时,使得部分艺术家盲目地抄其图示表面,图式化、模式化和商业化,以及绘画性的流失等问题的出现,这种“图示化”的创作盲目也造成了作品的“泛图像”或者图像视读泛滥的情况出现,但“图像”不是图示,图像化表现更不是“图示化”的图像,这种情况也促使着我们去重新审视图像化,审视图像与绘画的关系。本文针对绘画的图像化表现进行研究,认识其大概的发展过程,结合时代特征看待图像化绘画及发展现状中所产生的利弊问题,以研究其呈现方式及对图像素材运用的思考为主体,探讨绘画在图像时代与图像的关系。而绘画对于图像的借鉴运用应是对图像的一种超越,而不是一味地顺应时代和迎合大众文化的市场需求而采取的技术手段,应是一种兼容并蓄,相得益彰的态度,提出应是一种“怎样用”而非“怎样画”的思考。而在对“图像化”形式语言的研究中,图像化表现所具备的超越图像的品质和对手工绘画性的追求是其内在结构的体现,而“超越图像”也正是中国当代绘画图像化表现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