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商业街区北侧,街区始建于20世纪初期,见证了沈阳市近代化的城市历程。街区内独有的传统空间格局、庭院式的建筑群落肌理以及传统道路街巷格局都饱含着街区厚实的历史文化,承载着反殖民统治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山路历史街区是经过长时期的城市更新中形成的文化产物,作为城市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如何将街区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对实现历史街区的复兴发展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结合制度变迁、商业经济发展等重大事件,将街区的演变阶段划分为满铁建设时期、建国恢复时期与现代更新时期三个阶段,以康泽恩城市形态学作为理论支撑,通过城镇平面分析法,分别对三个阶段街区的形态演变及其动因进行研究。研究中将满铁建设时期划定的形态单元与形态区域作为形态原型,在此基础上,对缓慢发展及现代更新时期街区的形态演变特征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进行分析,从而总结街区形态区域、形态单元特征及演变规律。通过研究发现,街区的形态演变是在政策、社会及经济等非物质因素的作用下,由他组织干预进行的,现状整体呈现拼贴式的形态格局,形态单元内部则主要以整体更新的方式呈现逐渐趋于稳定的状态。历史街区演变过程中存在内核的稳定及形态框架特征,其不同时期的演变动因与街区形态演变两者相互调适,形成结构-形态的相适机制。结合街区未来民国文化活力街区的发展导向,依据经济发展目标,提出提升商业业态、适当迁出居住的方式;依据民国文化建设目标,提出形态框架概念,总结出在街区的保护中提出形态要素的保护应遵循街道、地块、建筑、土地利用的顺序。将划定的形态单元,进一步划分为历史保护型、现代保持型、整治型、整修型以及重建型五种类型的形态管理单元,按照现状形态识别、形态控制要素提炼、形态模块制定及形态管理导则实践的步骤,对街区内商业整治单元与商业重建单元制定针对性的形态管理导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