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多次创新,逐渐演变成影子银行藏匿非标资产的重要通道,导致大量同业业务资金空转于金融体系内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金“脱实向虚”,“体内循环”的运作模式为银行埋下风险隐患。同业通道业务的开展扭曲了银行资金配置,表现为影子银行挤占常规信贷份额,非标资产规模在各科目间轮动增长,加之通道业务操作模式复杂,且具有期限错配、信用转换等天然属性,增加了资金运作的隐蔽性和不可控性。此外,通道业务的高盈利性助长银行空转套利动机,致使资金空转问题难以根治。2014年,李克强总理首次要求“脱实向虚”信贷资金归位。因此,探讨“脱虚向实”政策对缓解资金空转类同业业务风险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重点研究“脱虚向实”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商业银行资金空转类同业业务风险的影响。首先回顾并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同业业务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脱实向虚”的特征和原因的相关研究成果;其次梳理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历程,归纳资金空转类同业业务的形成机制,从理论层面分析资金空转类同业业务存在的风险,并结合“脱虚向实”政策提出前后资金空转类同业业务规模变动的现实情况,提出本文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选取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在内的50家商业银行2008-2018年数据样本,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分三步实证检验资金空转类同业业务的风险以及“脱虚向实”政策对我国商业银行资金空转类同业业务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第一,资金空转类同业业务规模的扩张显著提高银行风险,具体表现为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应收款项类投资规模的对数每增加一个单位,将导致银行风险发生的概率增加3.7%;第二,“脱虚向实”政策能够缓解资金空转类同业业务的风险,且相较于国有四大商业银行而言,“脱虚向实”政策主要作用于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外其他银行的资金空转类同业业务的风险;第三,“脱虚向实”政策存在滞后性且短期成效显著,长期来看,单一执行该政策并不能彻底解决同业业务资金空转问题,还需要金融监管部门的其他政策的配合。最后,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总结研究结论,从监管当局、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对保障金融业平稳运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对现有同业业务研究做出的补充性工作包括:第一,重点研究资金空转类同业业务规模扩张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相较于以往的同业业务与风险的研究,本文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更具针对性;第二,在原有同业业务风险研究基础上,结合“脱虚向实”的政策环境,考察“脱虚向实”政策对资金空转类同业业务风险的影响,对于缓解当前银行业资金“脱实向虚”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三,从银行异质性角度出发,分析不同银行对“脱虚向实”政策的反应出现差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