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制备负载左氧氟沙星的壳聚糖/聚乙烯醇角膜盖,评价其眼表组织相容性和药物释放特性,为眼前节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壳聚糖载药微球,溶剂挥发法制备载药的角膜盖,激光粒度分析仪检测载药微球的粒径及粒径分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及角膜盖形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材料与药物相互作用,并进行角膜盖生物力学性能测试、载药量及包封率、体外释药行为评价后,优化角膜盖制备工艺:开展动物试验,以大白兔为实验对象,分为A,B,C,D四组,A,B两组分别配戴载药量为2和4mg/g的载药角膜盖,C组配戴空白角膜盖(未载有药物)并配合滴眼液,一天两次滴眼,D组空白手术配合滴眼液滴眼,一天四次。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0天由同一具有临床经验的观察者,通过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术眼,评价材料对眼表组织的刺激性,并于各时间点抽取房水,第10天处死兔子取角膜和结膜组织,采用液相串联质谱仪进行房水、角膜和结膜药物浓度的分析,并于第10天取术眼角膜和结膜组织制作病理组织学切片,进行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评价材料和眼组织的组织相容性。
结果:术后第1天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各实验组动物均有轻微的球结膜充血,第3天结膜充血减退,术后无角膜充血、水肿,角膜新生血管,前房闪辉、前房细胞等并发症。H&E染色结果显示各实验组角膜结构完整,无明显充血、水肿。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结膜上皮微绒毛阶段性消失,结膜杯状细胞固缩,角膜上皮微绒毛和皱襞阶段性消失,基底细胞表面的半桥粒局灶性消失。药物在突释效应之后可以缓慢的从角膜盖中释放出来,第1天A组、B组、C组、D组房水中的药物浓度分别为23.43±7.63,27.13±11.99,42.40±13.27,41.22±14.86ng/mL;第3天A组、B组、C组、D组房水中的药物浓度分别为24.29±5.82,26.23±13.64,43.20±8.83,42.44±10.39ng/mL:第7天A组、B组、C组、D组房水中的药物浓度分别为22.71±8.42,26.25±9.47,44.60±4.55,41.22±7.01ng/mL;第10天A组、B组、C组、D组房水中的药物浓度分别为21.24±4.92,22.30±4.80,43.52±11.80,41.22±4.15ng/mL。第10天A组、B组、C组、D组角膜中的药物含量分别为0.28±0.09,0.56±0.68,3.95±1.66,2.50±1.06ng/g。第10天A组、B组、C组、D组结膜中的药物浓度分别为0.68±0.57,0.65±0.67,3.68±1.08,2.37±0.88ng/g。
结论:以壳聚糖/聚乙烯醇为载体材料制备的载药角膜盖,材料与眼表组织生物相容性良好,有一定的药物缓释作用,联合滴眼液滴眼,可以有效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为眼前节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