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择不同配置类型河岸缓冲带为研究对象,研究配置类型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探讨污染物去除的最佳配置类型、最小宽度及景观效果。本文的主要结论有如下:(1)试验地四种配置类型中常绿乔木5种,隶属5个科5个属;常绿灌木7种,隶属5个科7个属;落叶乔木10种,隶属8个科10个属;落叶灌木6种,隶属6个科6个属。乔木树种的平均胸径为4.39cm,40.00%的树木平均胸径大于5cm,26.67%的树木平均胸径在4-5cm之间,13.33%的树木平均胸径在3-4cm之间,20.00%的树木平均胸径小于3cm;灌木树种的平均胸径为3.45cm,6.25%的树木平均胸径大于5cm,1.25%的树木平均胸径在4-5cm之间,62.50%的树木平均胸径在3-4cm之间,18.75%的树木平均胸径小于3cm。(2)试验地内15种乔木进行新枝测量时发现,女贞(Ligustrun lucidum)、弗吉尼亚栎(Quercus virginiana)、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苦楝(Melia azedarach)、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丝绵木(Euonymus maackii)8种乔木新枝当年生长量的S生长曲线拟合最好;滨柃(Eurya emarginata)、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小叶蚊母(Distylium buxifolium)、厚叶石斑木(Rhaphiolepisumbellata)、构树(Papermulberry)、全缘冬青(Ilex integra)6种灌木新枝当年生长量的S生长曲线拟合最好。(3)乔灌草配置类型在一年四季中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均最强,对总氮(TN)、总磷(TP)、硝态氮(N03--N)、铵态氮(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22.07%、26.10%、29.49%、40.68%;灌草配置类型、草地配置类型位于中间,乔草配置类型一年四季中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均最弱,对总氮(TN)、总磷(TP)、硝态氮(N03--N)、铵态氮(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32.00%、46.54%、32.40%、26.45%。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物种多样性与污染物的去除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4)在不同宽度条件下,乔灌草配置类型仍就保持去除效果最强,在1m、2m、4m、7m处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为:32.26%、36.65%、41.69%、55.78%,除裸地外,乔草配置类型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弱,在1m、2m、4m、7m处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分别为:26.10%、30.83%、34.68%、49.35%。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宽度与污染物的去除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5)根据河岸缓冲带宽度与四种不同污染物的关系,建立出污染物-宽度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出了河岸缓冲带最小宽度范围为:7.75-18m,并根据河岸缓冲带宽度-污染物综合模型y=3.318x2+14.427x+12.816计算出了河岸缓冲带去除效果最好时的最小宽度为12.89m。(6)通过拍摄照片打分的方法对河岸缓冲带试验地内、外景观美感度进行评价,通过内、外景观美感度比值的对比发现,外景观美感度得分值明显高于内景观美感度,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