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往何处?”这是人类诞生以来一直追寻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也同样困扰着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谁是少数民族作家?少数民族作家何时出现的?划分少数民族作家是依据作家的族别身份还是作品题材?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学界定标准问题与少数民族作家民族文化身份问题不断引起争议,渐渐成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学术界不断对概念进行修正,却似乎是剪不断理还乱,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与作者的民族文化身份之间的关系愈发变得复杂多样。如何解决少数民族文学划分标准混乱问题呢?葛兰西在《狱中笔记》中这样写道:“批判性反思的出发点是认识到你到底是谁,认识到‘认识你自己’也是一种历史过程的产物,它在你身上留下无数的痕迹,但你却理不清它的头绪。……因此,找出这一头绪就成为当务之急。”同理,若要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做一个彻底的探寻,也必须回到出发点,认识少数民族文学/作家到底是谁,从哪里来,并将这个认识过程的历史轨迹勾勒出来。因此,论文首先从“民族”、“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文学”等概念出发,对这些概念进行一番“考古式”探寻,并由此分析少数民族作家的“当代”出场及其政治意义与文化意义。实际上,“少数民族”是我国特有的一个概念,是为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需要而逐步建构起来的“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与汉族一起构成“中国”这个更大的共同体,而“少数民族作家”与“少数民族文学”是随着55个少数民族逐步确认之后才得以最终完成的概念。接着从本文新中国文学体制出发,分析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如何通过“询唤”机制建构起中国第一批少数民族作家队伍的,即少数民族作家是如何出现在当代中国的历史舞台的。接下来论文将少数民族文学放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大背景中,并与中国现当代汉族文学相比较,分析少数民族作家及其创作的“当代性”,以及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当代性”的异同。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学不可避免具有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对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诉求也是其创作的目标。然而,由于少数民族作家及其创作当代出场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以及少数民族作家及其创作与生俱来的被建构性与复杂性,又让当代少数民族作家及其创作的现代性与民族性诉求具有双重主题,这可以说是与主流文学/汉族文学的本质区别所在。那么,该如何把握少数民族作家及其创作的独特性所在呢?在历代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引用拉康主体性理论和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理论,从少数民族作家民族文化身份建构姿态出发,以少数民族小说创作为论述中心,根据少数民族作家民族文化身份建构的四种姿态和小说创作特点,将六十年来少数民族小说创作分为四个阶段:十七年时期民族文化身份的“误认”与“政治文化”书写、新时期初期民族文化身份的追寻与“民族寓言”书写、八九十年代之交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与“民族秘史”的书写、九十年代中期之后民族文化身份的混同与“多元文化”的书写,并以此勾勒出少数民族小说创作的独特轨迹。再接下来的四章,论文分别以少数民族作家民族文化身份建构的四种姿态:误认、寻找、认同和混同,分别选取其中代表作家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并与当时的主流/汉小说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归纳出少数民族小说的特质和独特历程。同时试图建立一套独立自主的批评模式,一以贯之对六十年来的少数民族小说创作进行分析评价,并以此尝试呈现出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六十年发展的独特历程。最后,论文将进一步指出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创作的中西文化渊源与发展方向,希冀能对当下少数民族作家创作有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