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市场经济配套的西藏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1987年,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基本框架。由于西藏的发展关涉边疆地区的安定、国家的稳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新生的社会保障成为西藏地区社会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但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西藏的社会保障和农牧区的贫困问题仍是学界一个急需垦拓的领域,因而笔者欲从整体上对西藏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考察,尝试从藏区福利这一难点问题着手,运用新的视角和方法对西藏社会保障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全文由六个部分组成,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导论。陈述选题的缘由、理论意义及其学术价值,介绍论文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提出论文的前提设定、逻辑思路和论文结构,列举论文创新点等。
第二部分,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分析。这一部分主要从社会保障的定义、类型、社会保障的影响因素以及社会保障基本理论等方面论述了社会保障命题最为基本的问题。第一节,通过阐述社会风险的化解方式与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关系,引出对本文的社会保障概念做出界定。提出本文采用的现代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架构——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介绍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五种模式——救助型社会保障、保险型社会保障、福利型社会保障、国家型社会保障和储金型社会保障。第二节,对社会保障的制度基础,从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综合分析视角中,去探索制约社会保障演进发展的内在动因。第三节,社会保障的理论的分析。从社会保障思想、早期“福利经济”、现代福利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三个部分综述了社会保障理论。分别对早期古典自由主义、德国新历史学派社会保障思想做了介绍;又从旧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和贝弗里奇报告四个方面对早期社会保障的经济研究做了梳理;对二战以后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研究的兴起、对福利经济学发展的促进以及上个世纪80开始的理论反思做了一次整理。第四节,引入了社会保障研究的新视角——制度主义分析。比较了新老制度经济学各自的观点,提出了将两者观点综合和发展的第三代新制度主义者格雷夫的分析范式——历史制度分析,作为后续分析的理论准备。
第三部分,西藏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这一部分主要交代西藏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发展、变革的背景和特点,并对其历史演变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西藏社会保障制度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节,对近代西藏社会的风险及其化解机制做了分析。通过对领主庄园制度庄园制的土地经营方式、租值和利息的考察,梳理西藏近代经济制度的一般特征;通过对近代意识形态的理论思考,分析西藏近代的意识领域与领主庄园制度之间的关系;利用对广大农牧区存在的家庭保障和部族互助、传统僧侣阶层的互助方式以及基于对一些解放前在拉萨参加过带有宗教背景和行业背景被称为兄弟和姊妹“吉度”互助会成员的访谈,对近代西藏社会的风险化解机制以及变迁做初步的分析。第二节,西藏正式社会保障制度的创立。包括西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央对西藏的财政补助的加大,以及1959年以后西藏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主要通过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和农牧区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两条线索来陈述。回顾了西藏历史上首次由政府承办的正式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第三节,西藏现行社会保障模式。“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的转变阶段,中央对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在进一步加大,城镇的社会保险改革在问题中稳步地变革,但是,西藏的农牧区社会保障开始出现真空,政府以扶贫的方式退出了原先的保障的领域。同时,民间各类保障形式又悄然回到了百姓的生活中。最后,对西藏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做了一次概要的评估。
第四部分,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基础分析。这一部分采用东方与西方、全中国与西藏两个参照体系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比较分析,主要从经济社会的传导机制和社会保障的制度基础两个方面探讨各国社会保障的制度条件及所产生的不同社会保障模式,以阐释具有特定社会基础的西藏无法产生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层次缘由,进而提出一些启示。第一节,从正式济贫制度的产生、社会保障制度的创立和福利国家的形成三个方面来介绍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从西方经济社会的传导机制和社会保障的社会基础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分析。第二节,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初创阶段、建设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阶段和“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转变的三个阶段来总结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从中国经济社会的传导机制与社会保障的社会基础以及西藏社会保障的社会基础对中国以及西藏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分析。最后,获得社会基础框架比较分析之后的启示:社会保障模式选择与社会基础的关系;注重社会保障财务机制模式与社会基础的匹配性;注重社会保障的给付结构设置与西藏社会实际保障需求的协调性。
第五部分,新世纪西藏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想。从西藏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的挑战、西藏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构想、西藏社会保障改革的对策建议三部分来提出新世纪西藏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想。第一节,西藏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的挑战。从西藏社会保障改革的背景、中国(西藏)社会保障的制度缺陷和西藏社会保障制度的特殊问题三个方面做了论述。涉及了人口增长、环境恶化与老龄化;国际政治影响;藏传佛教文化对西藏社会保障的影响;隐性债务和转轨成本;农牧区社会保障制度的空白;家庭保障和社会互助的补充性等主题。第二节,西藏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构想。首先提出了全方位、多层次、宽覆盖建立西藏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然后从建立社会保险的主体地位、强化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的作用、构架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社会补充保障制度四个层面提出了西藏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第三节,从城镇和农牧区两条线索提出了西藏社会保障改革的对策建议。(1)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通过城镇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推进补充社会保障三条路径,采取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金征缴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单位及职工的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创立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制度及生育保险制度、城镇特困人员的界定、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建立补充医疗保险、提倡家庭保障和社会互助这些具体对策,推进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走向由国家承办最底层的社会基础保障,动员社会承办其他更高层保障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建设;(2)农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通过构建非缴费型农牧区养老保险模式、构建覆盖所有农牧民的健康保障制度、告别扶贫计划,建立农牧区救助机制三条路径,采取收入补充型保障水平的定位、普遍保障型给付条件的确定、财政补贴型和城镇——农村转移补贴型结合的筹资方式、均一给付型给付机制的确定、构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牧区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农牧区低保制度的法律规范、界定新的高原贫困线及救助标准、坚持灾民救助行动、提升五保供养层次建立城镇农牧民工的过渡性社会保险这些具体对策,来构建新世纪西藏农牧区正式的多层次的保障体系。
第六部分,结论。在中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基础框架比较、提出西藏社会保障制度构架之后,得出一个结论——正规制度必须嵌入到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才能操作。这是因为正规制度中的人们所实行的生活习惯、心理结构、知识传统、人际关系,以及语言、意识形态、信仰体系等等,所有这些因素都是“非正规制度”,是文化与社会的因素。对我们一个目前正在实施社会保障改革的国家和地区而言,从社会文化背景中去探求社会保障演变的内在原因,进而提高人们普遍的福祉,增加制度本身的适应程度、运行的效率和可持续性也是我们应该尝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