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法在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qing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比隧道法腹腔镜下脾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TLSPD)与传统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PD)的临床疗效,探讨TLSPD的安全性、有效性、手术技术要点、临床优势及局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12月本中心收治的102例因肝硬化门脉高压症(PHT)行腹腔镜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74例行隧道法腹腔镜下脾切断流术(TLSPD),B组28例行传统腹腔镜下脾切断流术(LSPD),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前资料(年龄、性别、脾脏大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硬化病因)、术中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中转开腹率)和手术后资料(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血小板数目回升至正常时间、术后C反应蛋白达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门诊复查、电话访问等方式随访24-42个月,收集随访资料。利用Spss23.0软件处理以上收集得到的临床数据,当P<0.05时,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术前资料方面: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脾脏大小、肝功能分级、肝硬化病因等术前资料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手术相关指标方面:A组病人手术时长(162±49min)比B组手术时长(182±36min)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85±26ml VS98±15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1例病人因术中出血、1例因难以耐受CO2气腹改行开腹脾切断流术,手术中转率为2/74(2.7%),B组病人有一例因脾蒂出血、一例因胃内出血致胃体积增大视野操作空间受限中转开腹,手术中转率2/28(7.1%),A组患者手术中转率低于B组,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病人与B组病人在术后指标相比较,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32±6h VS42±7h)、术后住院时间(7.8±1.6d VS9.2±2.1d)、血小板回升至正常时间(2.8±0.6d VS3.1±0.8d)、术后C反应蛋白达峰时间(3.4±0.8d VS3.8±1.1d)等方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胸水、腹腔积液、肺部感染、腹壁血肿、胰瘘、下肢深静脉血栓,A组病人有9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9/74(12.1%);B组病人有6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6/28(21.4%),A组病人并发症少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示:经过24到42个月随访后,A组发生术后消化道再出血2例,再出血率2/74(2.7%),门静脉血栓28例,发生率为28/74(37.8%);B组发生术后消化道再出血2例,再出血率2/28(7.1%),门静脉血栓11例,发生率11/28(39.2%)。A组术后远期再出血率低于B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发生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TLSPD应用于PHT是安全、有效的;2.相较于传统LSPD,隧道法LSPD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后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等方面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其他文献
一夜的急雨,打落了茶花枝尖上的蓓蕾。青涩豆大的芽苞突然掉落在阳台的地面上。这个短暂的时光摧毁了它们等待开花的生命。在自然界的生命里,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门。这个时候,这些花的门突然都关上了。  没有了生命的青色的花骨朵,在你手心里异常安静。它们散发着墨绿光泽的身体,似乎还残留着生命的温度与青葱的希望;握紧时,能感到有些硬度的实心体的花苞是润泽的,有着生命勃发时的坚韧与执着。  几小时前,这些表层静默
目的检测病毒性心肌炎小鼠不同时间点外周血中半乳糖苷凝集素蛋白(Galectin-9,Gal-9)的含量及心肌组织中Gal-9 mRNA及其受体Tim-3 mRNA的表达,探讨Gal-9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生发
摘要:为更好的体现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在用中学,在学中用”,让学生学到活生生的英语,我一直寻求着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英语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用生活理念构建英语教学大课堂,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英语的交流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简单谈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简单认识,不足之处望大家斧正:  关键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