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比隧道法腹腔镜下脾切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TLSPD)与传统腹腔镜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PD)的临床疗效,探讨TLSPD的安全性、有效性、手术技术要点、临床优势及局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12月本中心收治的102例因肝硬化门脉高压症(PHT)行腹腔镜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74例行隧道法腹腔镜下脾切断流术(TLSPD),B组28例行传统腹腔镜下脾切断流术(LSPD),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前资料(年龄、性别、脾脏大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硬化病因)、术中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中转开腹率)和手术后资料(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血小板数目回升至正常时间、术后C反应蛋白达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门诊复查、电话访问等方式随访24-42个月,收集随访资料。利用Spss23.0软件处理以上收集得到的临床数据,当P<0.05时,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术前资料方面: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脾脏大小、肝功能分级、肝硬化病因等术前资料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手术相关指标方面:A组病人手术时长(162±49min)比B组手术时长(182±36min)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85±26ml VS98±15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1例病人因术中出血、1例因难以耐受CO2气腹改行开腹脾切断流术,手术中转率为2/74(2.7%),B组病人有一例因脾蒂出血、一例因胃内出血致胃体积增大视野操作空间受限中转开腹,手术中转率2/28(7.1%),A组患者手术中转率低于B组,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病人与B组病人在术后指标相比较,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32±6h VS42±7h)、术后住院时间(7.8±1.6d VS9.2±2.1d)、血小板回升至正常时间(2.8±0.6d VS3.1±0.8d)、术后C反应蛋白达峰时间(3.4±0.8d VS3.8±1.1d)等方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胸水、腹腔积液、肺部感染、腹壁血肿、胰瘘、下肢深静脉血栓,A组病人有9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9/74(12.1%);B组病人有6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6/28(21.4%),A组病人并发症少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示:经过24到42个月随访后,A组发生术后消化道再出血2例,再出血率2/74(2.7%),门静脉血栓28例,发生率为28/74(37.8%);B组发生术后消化道再出血2例,再出血率2/28(7.1%),门静脉血栓11例,发生率11/28(39.2%)。A组术后远期再出血率低于B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发生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TLSPD应用于PHT是安全、有效的;2.相较于传统LSPD,隧道法LSPD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后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等方面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