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淋巴结转移状态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外科手术仍然是胃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彻底清除转移的淋巴结是手术的关键。目前术中对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的判断完全依赖感官识别,淋巴结清扫范围和数量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者的个人经验和习惯,缺乏客观依据,所以手术就有一定的盲目性,要么清扫范围不够造成复发,要么清扫范围过大增加创伤。因此,需要一种能准确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方法,来指导术中淋巴结的廓清范围。肿瘤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SLNB)为此提供了可能。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肿瘤临床,并成为恶性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的外科诊疗常规,但在胃癌外科中的应用研究目前尚处于病例积累和方法探讨阶段,前哨淋巴结预测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的价值国内外目前尚未完全肯定,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目前应用生物染料法标记胃癌前哨淋巴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假阴性率较高,达11.4%-13.3%,这是临床应用所不能接受。有研究资料证实应用联合示踪法可以提高SLNB的准确率,并且使其假阴性率降低至5%左右,因此本实验希望应用双重染料联合标记胃癌SLN提高检出的准确率,降低假阴性率。
目的:探讨胃癌SLN术中标记的方法,评估SLNB预测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状态的价值及其指导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2007年2月至2007年11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32例胃癌患者。病人术前均行电子纤维胃镜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胃癌,存在上腹部手术史、多中心病灶、远处转移和肿瘤复发、术前行放、化疗以及仅行某种姑息性手术或剖腹探查术的病例不包括在内。筛选符合条件的病例,于原发癌灶周围选取2,4,6,8,10,12六点,于2,6,10点处浆膜下各注射亚甲蓝0.5-0.8ml,于4,8,12点处粘膜下各注射吲哚菁绿0.5-0.8ml,数秒钟后即可见到数条染色的淋巴管由癌灶向大小弯侧延伸,循染色的淋巴管即可找到染色的淋巴结(即前哨淋巴结)。收集前哨淋巴结,同时记录其所属的组别、站数。对患者行标准胃癌根治术(胃癌切除+D2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收集非前哨淋巴结,同时记录其所属的组别、站数。对前哨淋巴结和非前哨淋巴结行常规HE染色病理检查和细胞角蛋白CK20、CEA免疫组化染色检查,以准确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切除的胃标木常规病理检查。
结果:
(1)32例患者中有31例检出SLB,检出率为96.9%(31/32)。
(2)31例找到胃癌SLN 130枚,其中蓝绿双重染色标记的SLN 105枚,单被亚甲蓝或吲哚菁绿标记的SLN分别占17枚和8枚。这些SLN大多位于No.1-No.6(89.2%,116/130)属于第一站转移淋巴结。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No.3(37.7%,49/130),其次为No.4(23.9%,31/130)。在31例检出SLN的患者中仅在N1者16例,仅在N2者2例,同时在N1和N2者10例,同时在N1+N2+N3者3例,,胃癌SLN大部分分布在临近病灶的胃周围的N1区域51.6%(16/31),但也有总数达6.5%(2/31)的首先转移的淋巴结仅发生在远离胃癌病灶的N2区域。
(3)常规的HE染色:检出的SLN130枚(31例)中阳性淋巴结46枚(21例),淋巴结转移度和转移率分别为为35.3%(46/130)和67.7%(21/31)。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130枚前哨淋巴结中有53枚(24例)出现转移,淋巴结转移度和转移率分别为40.8%(53/130)和77.4%(24/31)。但两种病理学检查方法比较,在转移度和转移率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4)双重染色标记胃癌SLN的敏感性,假阴性率,准确性分别为95.5%,4.55%,96.8%。
结论:
(1)亚甲蓝和吲哚菁绿双重联合染色法可以准确地显影出胃癌前哨淋巴结,降低SLNB的假阴性率,因而可用于胃癌前哨淋巴结的定位。
(2)胃癌淋巴转移遵循有序扩散的规律。
(3)前哨淋巴结组织学状态能够可靠地反映T1、T2期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但对于T3期胃癌,其准确性有限,因此在早期胃癌使用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是可行的。
(4)应用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检查胃癌前哨淋巴结,能更准确地了解淋巴结转移情况,避免对微转移的漏诊,是一种检测效率较高的病理学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