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大量污染物排入江、河、湖、海,使得水体和底泥中污染物不断累积,湖泊底泥污染程度日趋严重。由于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消耗过快,废弃物的利用技术越来越被各国所重视。湖泊底泥的土地利用和作为植物营养的利用是底泥处置中对环境最友好的方法。底泥中除了供应植物所需要的N、P等营养元素,也不可避免的把过量的重金属带入到土壤中,容易对土壤、地下水、动植物造成二次污染。针对此类问题,本文重点研究了铅、铜两种重金属元素。铅是容易被动植物吸收富集的重金属元素,铜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但过量又会对植物产生危害。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对植物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故研究重金属元素的形态是必须的。在底泥资源化利用过程中,通过调节外界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研究影响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因素也是有意义的。本文研究了田间种植冬小麦条件下,底泥土地利用后土壤中重金属铅、铜的形态演变、冬小麦各器官中铅、铜的富集和盆栽种植冬小麦条件下,质地、pH、碳氮比、有机质、水分对底泥土地利用后土壤重金属铜形态的影响。在田区试验中,种植并收获小麦后,随着底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中全量、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残渣态铅、铜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冬小麦植株各器官的富集顺序为根系>茎叶>籽粒,籽粒中铅、铜含量并未超出我国相应标准,但不同器官对重金属的富集顺序为铜>铅,并且随着底泥施用量的增加,冬小麦对重金属铅的富集系数呈递减趋势,对铜的富集系数呈递增趋势。随着底泥施用量的增加,冬小麦产量及地上部生物量均出现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底泥环境安全施用量为3 051.29t/hm2。在盆栽试验中,种植并收获小麦后,随着底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中全量、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残渣态铜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小麦植株各器官的含量顺序为根系>茎叶>籽粒,并且随着底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籽粒中铜含量并未超过我国相应标准。粘质土、高pH、高碳氮比、高有机质、低水分含量条件可导致土壤中可交换态铜含量减少;壤土条件、pH约为7.80、碳氮比为25:1、高有机质、高水分条件下,冬小麦籽粒产量最高,生物量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