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行般若经》,又称《般若道行经》,《摩訶般若羅蜜道行经》,《摩訶般若波羅蜜经》,於束汉末年(西元197年)译出。译者支娄迦谶,筒稻支谶。他和安世高开创了中国的佛经翻译事业。支谶本月氏人,汉桓帝畴来到中国,挥出佛经20余部,其中最重要的是《道行般若经》,大乘早期一部重要经典。历代同经異译本上起束汉下至北宋,时间跨度八百多年,有韶载的有九个,现存於世的的只有六个:《大明度经》(4卷,吴支谦译,约222-257年)、《摩訶般若钞经》(5卷,符秦灵摩蜱共竺佛念译,382年)、《小品般若波耀蜜经》(7卷,姚秦鸠摩耀什译,408年)、《大般若波耀蜜经》(第四会和第五会,唐代玄奘译)、《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经》(25卷,北宋施护译,1003-4年)。这七种译经的译者都可以代表富畴译经的最高水准,将这些汉文具译进行比封研究,站在汉语史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索某些语法、词匯的历时演变,有助於考察中古汉语佛经语言的时代特徵和历时变化。经过对《道行般若经》及同经異译本的韶真细致的比较,本文分六章考察了繁词“是”、比较句、词序、句式、代词的发展变化,同畴在附录中封部分词匯进行比较分析,并对《道行般若经》进行校勘。得出以下结论:1.(1)最遲在东汉末年,口语中判断句句末语气祠和主语後的“者”逐渐消失。(2)“是”字判断句中主语和寅语成分朝複怵化方向发展(3)繋词“是”来源於代词。(4)罘学者封论较多的“是”字後置於宾语的句式,它还可以分析为“NP2(宾语)+NP1(主语)+是”句式,随著时间的发展,“NP2(宾语)”移至“是”後,燮成“NP1(主语)+是+NP2(宾语)”。2.束汉末年,在口语中“我”已代替了“吾”。第二人称的敬称“卿”、“仁”、“仁者”、“贤者”的尊敬羲逐渐弱化。第一、二人称代词的複数使用数量在不断增加,其语法功能也日趋完善。3.(1)三国峙期,疑问代词宾语就经历著前置向後置发展。在魏晋南北朝,这个过程在口藉中已经完成。(2)否定句的代祠全部後置的时间应该可以再提前到束汉末年。(3)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句发展的不平衡。(4)否定句中代词在口语中全部後置的畴间可以提前到东汉末年。(5)早期译经中的一些特殊语序,如“谓语+主捂”、介宾短语中的宾语前置、受事宾语前置於勤词、兼语前置於主藉、稻呼语插入句中等,而在後期的译经中则是正常语序。4.(1)一批比较羲词语在中古屋时更替。(2)句式的燮化,如“比”字句由平比向差比羲发展。5.中古汉语时期,句式更为複杂和严密,包括附加成份的发展、複句的发展,单句扩展成複句。最後一章的附录中,封一些词语进行比较,并翠例说明同经異译封佛经的训释和校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