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券分析师是证券市场上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员,其主要工作就是通过公开搜集行业或上市公司信息,撰写行业或上市公司研究报告来对行业或者公司给出投资建议。在一篇研究报告中,分析师会给出这个行业或者公司的投资评级,包括“买入”、“增持”、“中性”、“卖出”等,这个投资建议是一份研究报告的核心部分。作为证券市场上重要的信息中介,证券分析师担负着搜集行业及公司信息,并经过处理后传递给投资者的重要责任。证券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也依赖于分析师的工作发挥作用。作为传递信息最重要的载体,分析师研究报告的信息质量对证券市场运行效率可能产生重大影响。根据理论基础的不同,国外在对证券分析师理论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两个分支:(1)一个是建立在Fama有效市场假说(EMH)基础上的证券分析师理论,其主要理论依据为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理论。EMH假说将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分为三种:弱势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在弱势有效下,证券技术分析无效;在半强式有效下,基本分析无效;在强式有效下,内幕消息也不能获取超额收益;(2)另一个以90年代兴起的行为金融学理论为基础,认为分析师作为正常人,也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主要理论依据为期望理论和反应不足与过度反应理论。伴随着现代金融的发展,证券分析师理论研究的基础假设已经从古典的“理性经济人”假定过渡到了现在的“正常经济人”假定,在实际的证券市场上,分析师的行为不仅会受到公司内部的压力,如投资银行部、资产管理及自营部门,还会受到自身心理和情感因素的影响。因此证券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及盈利预测所传达的信息质量难免有差异。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快速增加,上市公司数量已经接近2500家。这么多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受能力和精力限制难以逐一关注,必须要专业的证券分析师来帮助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然而国内证券分析师的研究报告水准也备受投资者质疑。2011年的“宝安石墨门”事件,众多研究机构包括市场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券商根据上市公司提供的虚假资料不加调查就发布研究报告,令中国宝安的股价短短数周翻倍,引起了市场极大的关注。因此考察国内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的信息质量就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想对此问题做以研究,目的是检验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的信息质量,在此基础上找出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引言,简单介绍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认为资本市场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其资源配置的效率仍然亟需改进,其中信息效率是资本市场效率的重要方面。然后提出本文的研究的背景和动机。第二部分,证券分析师行业概况,介绍国内外证券分析师行业发展现状、证券分析师的基本职能和作用。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证券分析师可分为三类。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是卖方分析师。第三部分,理论及文献综述,对国内外关于证券分析师的理论进行总结,接着回顾了本文所研究的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质量方面的文献。文献研究的结果表明,尽管研究方法和样本在过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基本上大部分的国内外文献都指出,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发布后无论是短期还是中期都是具有信息质量的。在研究报告信息质量影响因素的文献中,证券公司声誉、分析师声誉、公司规模、投资银行业务关系、分析师能力等是各类文献研究中选取的基本变量。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角度以及与以前文献的不同之处。第四部分,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质量的实证研究。证券分析师发布的研究报告包括深度报告、季报年报点评、调研报告、重大事项点评报告等,但只有深度研究报告和调研报告最受投资者重视。因此本文选取2009年2011年间券商针对沪深300上市公司所发布的深度研究报告和调研报告作为观测样本,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了本文所选取样本的特点。接着使用事件研究法,采取短期和中期两个维度,选取特定的一系列时间窗口对窗口内研究报告发布前后的股票相对于整个市场的平均超额收益和累积超额收益进行实证分析。第五部分,证券分析师研究报告信息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参考国内外文献,提出影响研究报告信息质量的因素,利用第四部分结果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提出解释。第六部分,结论和建议。对本文的研究主要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政策及实务方面提出建议。通过实证检验,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一、深度研究报告的信息质量(1)我们发现,同以前文献样本不同之处在于,收集到的券商发布的深度研究报告中,“买入”评级报告占据了一大半。这主要由中国股市的单边市的体制决定的,分析师只有推荐买入股票才有意义。因此,分析师在撰写深度报告时会先进行筛选,觉得有投资价值的才会进一步研究。(2)“买入”和“增持”评级的深度报告在短期和中期都能取得明显的超额收益,并在统计上非常显著,但“增持”评级短期内的持续效应不如“买入”评级。这表明,“买入”和“增持”评级的深度报告在中短期都具有信息质量。同时,在深度报告发布前,股票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正超额收益,很可能与分析师提前与机构投资者的交流有关。(3)“中性”评级的深度报告有显著的负超额收益。这说明,“中性”评级的深度报告被市场作为负面信息解读。(4)“减持”和“卖出”评级的深度报告短期没有明显的负超额收益出现,中期出现了正的累积超额收益,与预期完全相反。这表明,“减持”评级的深度报告没有信息质量。原因很可能与我们收集的样本有关,三年内只有12个样本量,且有影响力的大券商从未有如此评级的报告出现。这也说明了股市无融券做空机制导致了负向信息不能有效传导。二、深度研究报告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我们从短期和中期两个维度对7个影响变量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短期日窗口下券商声誉、目标价格、评级强度、评级调整都与累积超额收益正相关。投行业务关系与市值与累积超额收益负相关。分析师声誉与累积超额收益关系不显著。这表明明星分析师在针对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研究中不具有信息优势。中期周窗口下,目标价格、评级强度、与评级调整与周累积超额收益正相关。市值与累积超额收益均呈负相关关系。分析师声誉、券商声誉、投行业务关系与累积超额收益无关。我们认为样本选择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因为沪深300成分股上市公司规模较大,同时信息披露制度相对完善,在信息的搜寻上,具有影响力的券商和分析师并不具有特别的优势,同时在信息的处理上,分析师能力的差别也不明显。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首先,样本的选择。以前的文献都统一采用券商的评级数据库,并没有对研究报告类型进行区分。我们首次采用了深度研究报告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手工收集整理样本数据。我们的研究结论也表明,相对于其他文献,该样本的超额收益很显著。其次,研究报告质量的影响因素。在影响因素的选择上,我们筛选了一些新的变量加进回归方程,发现目标价格可能含有增量的信息。这在国内文献中还很少看到。本文的局限之处在于,受手工收集样本的限制,本文所选样本仅仅限定在了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上。更大范围的样本选择会更有助于我们揭示问题,这也是以后的一个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