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牙璧是一种周缘有三个或多个突出物且朝同一方向旋转的玉器,多呈旋涡状。由于其特殊的形状,自发现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截至目前,本文收集已正式发表的考古出土的和有明确征集采集地点的牙璧共计81件。通过对牙璧的初步分析,对其形制划分、分期演变、功能用途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全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绪论部分:本文赞同夏鼐先生提出的“牙璧说”观点,将这种周缘有三个或多个突出物且朝同一方向旋转的玉器称作牙璧。并从定名、分类和功能三个方面梳理了牙璧的研究史,总结了目前牙璧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同时针对发现的问题,使用文献法、类型学方法和对比法对牙璧进行深入分析。正文部分:第一章,按牙璧的区域分布状况,从辽东半岛地区、山东半岛地区、淮泗及周邻地区、晋陕高原和燕山南北地区、中原地区、汉水中游地区以及其他地区这七大区域对牙璧的发现概况进行分述。第二章,对牙璧进行类型式的划分。依据牙璧周缘出牙数量的多少将牙璧分为二牙类牙璧、三牙类牙璧、四牙类牙璧和五牙类牙璧。其中三牙类牙璧和四牙类牙璧数量最多,形态多样,可进一步分为有牙无齿的A型,有牙有扉齿的B型,只有扉齿的C型。其中A型和B型牙璧又依据器体整体形态近三角形或圆形的差异细可分别分为Aa型、Ab型、Ac型、Ba型、Bb型等亚型。其中各亚型又依据周缘牙形态的不同可分为Aa型Ⅰ式、Aa型Ⅱ式、Ac型Ⅰ式、Ac型Ⅱ式、C型Ⅰ式、C型Ⅱ式,根据周缘牙制作工艺是由两面磨进或是垂直平切的不同可分为Ab型Ⅰ式、Ab型Ⅱ式、Bb型Ⅰ式、Bb型Ⅱ式。第三章,根据类型学的分析将牙璧的发展分为三期。在分期的基础上,归纳每一期牙璧的形制特征,并总结在第一期到第三期的发展过程中牙璧的形制演变规律。第一期:公元前4千纪中叶至前3千纪末(约公元前3500至前2300年)。这一期牙璧的总特征表现为周缘牙由双面磨进,器表可见楔形磨痕,三牙类牙璧最多,达43件。牙璧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及淮泗及周邻地区,牙璧多出土于墓主的头颈部和胸部。第二期:公元前3千纪末至前2千纪末(约公元前2300至前1046年前后)。这一期牙璧的总特征表现为周缘牙以垂直平切为主,开始出现四牙类和五牙类牙璧。牙璧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以及晋陕高原和燕山南北地区,牙璧除了在墓主胸部发现以外,也出现在墓主腕部和房址的奠基坑壁上。第三期:公元前1千纪初至前5世纪中叶(约公元前1046年至前550年左右)。这一时期三牙类牙璧主要是Ab型Ⅱ式、Ac型Ⅱ式、C型Ⅱ式,四牙类牙璧主要是B型和C型。四牙类和五牙类牙璧从第二期开始出现延续到第三期。牙璧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以及淮泗及周邻地区,牙璧出现在墓主的头颈处、骨盆处和胸部。此外,这一期墓葬的二层台上也有发现牙璧。第四章,通过对牙璧分类与形制演变的研究,将牙璧的发展划分为三期,分别对应牙璧功能用途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对三个发展阶段的牙璧功能用途进行分析。第一阶段对应了牙璧发展的第一期。这一阶段牙璧除了作为配饰也很可能与辽东半岛沿海地区先民进行航海活动相关。将玉器制成旋涡状,象征大海风浪,祈求航海平安。第二阶段对应了牙璧发展的第二期。这一阶段的牙璧既作为配饰,可能也作为玉礼器。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牙璧原有第一期的祭祀功能在不断弱化,牙璧开始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第三阶段对应第三期。这一阶段的牙璧可能已经失去了原本作为礼器的含义,更像是一种装饰品,其作为艺术品的功能不断强化。各期段牙璧形制风格的变化对不同阶段牙璧功能用途有很大的影响,这反映了牙璧功能的历时变化。总体上牙璧的功能应该是兼具佩饰和精神象征的含义。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三点主要收获,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