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西藏班(校)藏汉英三语教育的课堂志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lili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族传统文化是藏族先辈经过千百年不断创造和积累的文化结晶,它是藏族这一民族群体共同认同,经过代代相传得以保留,至今仍为藏民族所共同遵循的民间信仰和民族精神的总和,是藏民族赖以生成和延续的灵魂。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又是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所以语言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核心。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文化、科技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逐步构成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民族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多样性的空间里,不同民族、地域内创造出多彩的民族文化,体现了不同民族、地域人民的独特创造力,充分展示了其不同民族性和特色性,也深深地打上了不同历史文化的烙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藏民族创造的神秘、璀璨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多样性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目标。语言背后的文化疏离与否又直接影响着民族学校语言教学成败。内地西藏班(校)在语言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脱离了自然的语言母体环境,而存在另一个母体语言环境中,如不有针对性的发展三语教育,就会大大的增加藏族学生对三语学习的困难,甚至造成对藏语文认同感的缺失,更甚者造成藏族传统文化的濒临灭绝。藏族学生在学习主流语言文化的同时,得不到内地两藏班(校)正确的语言教育价值取向的指导就会导致藏族学生忽视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学习,这样对民族教育是一个强大的冲击。如何寻找到既能让藏族学生在学习主流语言文化的同时,又能很好的传承本民族语言文化的教育,这个切合点就着落在藏汉英的三语教育之上。内地西藏班(校)在三语教育的问题研究得以凸显。本研究以内地西藏班(校)较有影响力的重庆西藏中学藏汉英三语教育为个案,在掌握丰富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长时间的深入重庆西藏中学开展课堂志研究,通过课堂观察和深度访谈等获取第一手资料,对藏汉英三语教育的课堂进行全程“深描”,以形象直观的镜头旱现内地西藏班(校)藏汉英三语教育出现的问题,并对课堂实况给予透视。基于课堂志研究的理论思考,本研究形成以下观点:首先,语言的学习要结合其背后的文化,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结合藏汉英三语赋予文化内涵,结合藏族的学生的文化背景达到很好的教学目标,同时,使藏族学生在内地语言教育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阻力,帮助他们融入主流社会的同时,要加大藏语言文化的学习力度。其次,要深刻的解决内地西藏班校藏汉英三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寻求更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促进藏族学生内地受教育良性发展。最后,民族教育的文化传承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冲突与融合,更迫切的需要三语教育的推动。一言以蔽之,藏汉英三语教育既要注重工具性的教育又要注重文化功能的教育,不可顾此失彼。
其他文献
论文参考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经验,通过对海工混凝土各种性能的试验研究以及实体梁的温度梯度、应力测试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低强早期张拉工艺,通过低强早期张拉已有的部分
随着人们对电视节目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电视节目拍摄制作阶段所用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优化。文章以此为背景,重点探讨数字特效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作用,以及不同类型
目的:探讨辅助性造口术在低位直肠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所有患者均选自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09年4月到2010年10月间收治的直肠癌患者,入选标准为肿瘤下缘距肛缘≤5厘
党的十九大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论述,具体表现为三方面。一是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变异和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收集98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肾血管阻力指数(RVRI)、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血压
目前对数字化变电站的研究与建设已成为变电站发展的趋势。但由于电子互感器技术的不稳定和高昂的成本,制约了数字化变电站的发展。因此在传统变电站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变电
变压器的故障诊断和预测技术是保证电力变压器安全运行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在本文中,利用支持向量机在小样本下仍能解决非线性、高维数、局部极小点等问题的优点,提出了基于
进入21世纪以来,建筑领域内的数字技术运用突飞猛进,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浪潮,设计和建造的关系正在数字技术的平台上得以重新整合。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次浪潮
随着海量数据的增加,大数据时代已走进公众的视线,数据挖掘被作为一种新的热门的挖掘技术,正在社会各领域的决策支持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分析了大数据的数据挖掘现
农村教师编制的双重价值日益凸显,农村教师编制面临时代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但从现实来看,编制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农村学校发展的"增编"需求;编制结构失衡,难以保证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