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地区牛气肿疽流行病学调查及CctA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表达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C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肿疽(Clostridium chauvoei infection),病原为气肿疽梭菌,是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常见的典型症状为肌肉丰满部位发生炎性、气性肿胀,触压有捻发音,有一定的地区流行性、季节性,多发生在潮湿的山谷牧场、天气炎热的多雨季节。近几年吉林省延边州相继爆发牛气肿疽,给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经济损失,同时也逐渐地威胁到人类的安全和生产。本研究根据NCBI上气肿疽梭菌细胞毒素A(CctA)基因序列,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一方面,将采集延边地区165头份的牛血液样本,分别进行血涂片镜检和PCR检测,再应用统计学对各组数据分析。另一方面,采用疑似感染气肿疽梭菌的牛肝脏、脾脏、心脏及肌肉等组织进行分离,应用病原学检查、生化鉴定、动物实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将PCR扩增的CctA基因克隆至pMD19-T simple载体,对测序正确的CctA基因序列分析,然后亚克隆至pVAX-1真核表达载体,将构建的pVAXl-CctA真核表达质粒转入Vero细胞中,通过间接免疫荧光(IFAT)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CctA基因的表达产物。结果显示,PCR方法检测牛气肿疽的平均阳性率为15.2%,应用统计学分析表明,牛气肿疽感染率在不同县市、不同品种之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而不同年龄、不同地理条件气肿疽感染率差异性显著(P<0.05);在个体农户的饲养方式中阳性率显著高于规模化的养殖方式(P<0.01);说明牛感染气肿疽梭菌主要受年龄段、地理条件、饲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气肿疽梭菌扩增的CctA基因大小为501 bp,测序得到的CctA基因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与气肿疽梭菌ATCC10092菌株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有3处点核苷酸突变,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4%;存在着2个位点的氨基酸特异性改变,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8%。转染的pVAX1-CctA组的细胞有绿色荧光,且pVAX1-CctA重组质粒表达产物大小约为19 kDa,表明pVAX1-CctA质粒在Vero田胞中成功表达了CctA蛋白。本研究更好地预测和分析了本地区分离株的信息,对预防和控制气肿疽提供了参考,为气肿疽的核酸疫苗研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其他文献
猪增生性肠病(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eropathy, PPE)是以猪回肠的黏膜呈腺瘤样增生样为主要特征的肠道疾病,致病菌是回肠细胞内共生体,即胞内劳森氏菌。本研究采用问卷调
本刊讯2013年10月15~16日,由河北省畜牧兽医局主办,河北省种畜禽质量监测站、河北省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河北品元畜禽育种有限公司承办,河北省国家现代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
须癣毛癣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是常见的人畜共患皮肤癣菌病病原,可引起严重的皮肤感染,但目前常用的真菌性皮肤病的防治手段相对简单,对于该菌的研究仍大都停留在
为了弄清蚂蚁光顾云南紫胶虫Kerria yunnanensis Ou et Hong对其天敌紫胶黑虫Holcocera pulverea Meyr种群的影响,于云南紫胶虫成虫期,对有无蚂蚁光顾的胶被抽样,调查胶被上
本文采用聚集指标法分析了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Haldemann)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刺槐叶瘿蚊越冬幼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其聚集的原因与刺槐叶瘿蚊自身
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病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兔呼吸道疾病。主要引起哺乳仔兔和断乳仔兔的急性死亡,成年兔的鼻炎、支气管炎和脓疱性肺炎等,对养兔业造成很
以牛睾丸为材料,通过0.01mol/L Tris-HCl缓冲液(pH7.5,内含0.2mol/L NaCl)抽提、硫酸铵分级分离获得粗酶,通过DEAE-Cellulose(DEAE-32)阴离子交换柱、Sephacry S-300凝胶过滤柱
柔嫩艾美尔球虫(Eimeria tenella)是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全球性鸡球虫病原之一。目前,球虫病的控制主要依赖于药物预防,但是由于抗球虫药的广泛使用,尤其是抗球虫药作为饲料添加剂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多种新的病原在猪群中被发现,尤其是小DNA病毒直接或间接地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
非洲鸵鸟(Africa ostrich)属鸟纲,鸵形目,鸵鸟科,是世界上现存个体最大的鸟类,它生长快、耐粗饲,是一种大型的草食性鸟类。随着人们对非洲鸵鸟认识的增加,其养殖规模也逐渐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