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虚劳病名始见于东汉时期著名医家张仲景的著作《金匮要略》,书中对虚劳病的理法方药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对虚劳病本质未有明确的表述,引起后世对虚劳病理论和实践上的很多分歧。隋代巢元方将虚劳分为五劳、六极、七伤,并对虚劳病的七十五种证候的病机作了阐发,但与仲景所论已不尽一致,导致唐宋间医家因认识上的错误而治疗上乱用大寒大热之品。明代医家发挥《难经》命门理论,揭示了虚劳病伤在真阴的本质,并提出了虚劳病涵义为脏腑坏损。本课题旨在通过对虚劳病源流、病因病机、证候、治疗以及现代研究的文献进行研究,深入地探讨虚劳病的本质,从而为现代临证治疗本病提供参考和指导。研究方法:1、研读与虚劳有关的中医文献,归纳整理有代表性的医家论点。2、详细分析《金匮要略》原文,收集整理涉及虚劳的具体条文,将其按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及方药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金匮要略》治疗虚劳的证治规律。3、探讨《金匮要略》治疗虚劳的思想对后世医家的影响。研究结果:通过对《金匮要略》与虚劳有关条文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仲景继承《内经》、《难经》有关虚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其详细论述了虚劳的病因病机,提出:禀赋薄弱,体质不强;烦劳过度,损及五赃;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大病久病,失于调理为虚劳的主要病因病机。其证候可涉及五脏,脉象以虚类脉为其总纲。虚劳的具体治法有:补阴生气,助阳化水法;甘温缓急,健中补虚法;潜镇摄纳,调补阴阳法;养阴清热,理血安神法;滋阴养液,润燥补虚法;调补冲任,固经止血法;健脾养血,温阳摄血法;益气补血,扶正祛邪法;塞因塞用,益气通痞法;调和营卫,温阳通痹法。仲景治疗虚劳的用药特点为:立足中焦,脾肾同补;以甘为主,酸辛合用;寒温并用,阴阳同调;润燥结合,邪正兼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虚劳应当加强预防的思想,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论:1、《金匮要略》关于虚劳的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关于脏腑气血虚弱证候的认识,是后世医家认识虚劳病证候的基础。2、《金匮要略》将脉象作为虚劳病证候的提纲,揭示了虚劳病证候阴阳俱虚的特点。3、《金匮要略》中虚劳病证候的总体表现是:以全身性虚衰、多脏气血阴阳俱虚为特点。其病因有先天不足、饮食劳倦、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大病后失调等,其病机较为复杂,有气血不足、脾胃虚弱、气滞血瘀、心肾不交、肾精亏损等,且常为一种为主,多种并存。其治疗原则是劳者温之,或温补脾胃,或补肾益精,或活血祛瘀,但都应以温养为原则,在多脏并损的情况下多脏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