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640层DVCT心电门控技术行腹部CT血管增强扫描,评价脾动脉血管壁弹性的特点,并探讨急性胰腺炎导致的脾动脉血管壁弹性的变化与MCTSI、BISAP评分相关性的研究。[方法]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放射科行腹部容积扫描的连续选择病例共61例,急性胰腺炎组40例,非胰腺炎组21例,所有病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均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将原始图像数据在R-R间期里间隔5%重建得到0%至95%的20个时相的数据,利用工作站Vitrea fx软件测量脾动脉管径面积,分析脾动脉管径面积在一个心动周期内的变化规律,并选取最大值及最小值计算患者的脾动脉血管壁弹性。非胰腺炎组中,记录受检者的性别、年龄及BMI值,然后利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阳性事件组(男性、老年、超重)脾动脉血管壁弹性与阴性事件组(女性、中青年、正常体重)脾动脉血管壁弹性的差异。急性胰腺炎组中,通过回顾临床电子病历或询问病史的方式得到患者的临床BISAP评分,然后由两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分析CT图像,得到患者的MCTSI评分并以此将急性胰腺炎患者再分为轻、中、重三组,采用Spearman和Pearson相关系数来描述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脾动脉血管壁弹性与MCTSI、BISAP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检验分析急性胰腺炎三组间及与非胰腺炎组的脾动脉血管壁弹性差异。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61例受检者的脾动脉血管壁弹性度均值为(6.86±1.92)X 10-3 mmHg-1,82.0%(50/61)的受检者脾动脉的最大轴位面积出现于心动周期的舒张早期,最小面积约72.1%(44/61)出现于心动周期的舒张中期。(2)非胰腺炎组21例患者中,男6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39.29±14.83岁,平均BMI指数为24.79±3.36kg/m2,脾动脉血管壁弹性度为(8.32±1.05)×10-3 mmHg-1,三个阳性事件组与阴性事件组的脾动脉血管壁弹性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急性胰腺炎组40例患者脾动脉血管壁弹性度均值为(6.09± 1.83)X 10-3 mmHg-1,MCTSI 评分均值为 4.85±2.46,BISAP 评分均值为 1.38±0.93,弹性度与 MCTSI、BISAP 评分均呈负相关(r,=-0.938,P1<0.001,r2=-0.658,P2<0.001);(4)根据MCTSI评分对患者胰腺炎严重程度分组,轻度组11例、中度组22例、重度组7例,三组之间两两对比弹性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胰腺炎组脾动脉血管壁弹性度分别与急性胰腺炎胰腺炎轻、中、重三组对比中得出,其与轻度组的脾动脉血管壁弹性度无统计学差异(P=0.168),而与中、重度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利用640层DVCT心电门控扫描技术可获得心动周期全时相的脾动脉图像信息,并能定量描述脾动脉血管壁弹性度的变化;(2)通过测量脾动脉血管壁弹性度可为临床提供急性胰腺炎导致脾动脉血管壁弹性变化的精确量化依据;(3)MCTSI及BISAP评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急性胰腺炎导致的脾动脉血管壁弹性度的变化,随着急性胰腺炎患者MCTSI及BISAP评分增加,脾动脉血管壁弹性度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