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初步观察振腹疗法对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该法的有效性。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综述了西医近年来对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理的研究现状及历代中医对痛经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并综述了近些年用推拿治疗痛经的文献中常见操作部位及方法,总结了目前推拿界运用推拿治疗痛经的主要操作部位及常见方法。2.临床研究本试验随机选取在我科就诊符合入组条件的女性患者31例,采取单样本治疗前后对照的临床研究设计方法。患者连续治疗三个月经周期,于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隔日治疗1次,每周期共治疗3次。共进行四次量表评分,即治疗前1次及第1、2、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各1次(治疗后的评价是在此次月经结束后、下次治疗前的时间里进行)。每个量表里包括VAS评分、疼痛发作时间评分、疼痛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把31例患者(共纳入36例患者,脱落5例)共4次的评分作为原始数据,分别把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的评分数据与未治疗之前的评分数据进行两两比较,先用统计学方法确定差异的是否有效性,再通过比较均值来得到患者的差异是加重还是减轻,最后通过“疗效评定方法”的转换来确定最终有效率。3.研究结果分别用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的评分与未治疗时评分进行对比,通过对配对差d进行正态性检验,根据结果的不同选取非参检验(差值d为非正态数据)、配对样本T检验(差值d为正态数据)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来检验两组数据的均值,然后得到P值及各组均值,从而确定各组数据与未治疗时相比是否具有差异性。通过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主观痛觉、症状发作的客观时间、症状发作的程度、中医证候的四个方面的具体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具体结论:1.振腹疗法对于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的主观痛觉感受有明显的改善,在累积三个月治疗后统计学具有差异性(P=0.00<0.05),31人中:良好3人,有效26人,无效2人(加重0人),总的有效率可达到93.5%。2.振腹疗法对于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的主要症状总体发作时间有明显降低,累积三个月治疗后统计学具有差异性(P=0.00<0.05),31人中:优秀1人,良好10人,有效15人,无效5人(其中加重2人),总的有效率可达到83.9%。3.振腹疗法对于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的主要症状累积疼痛程度有较为明显的减轻,在累积三个月治疗后统计学具有差异性(P3=0.000<0.05),31人中:优秀1人,良好12人,有效13人,无效5人(其中加重1人),总的有效率达83.9%。4.振腹疗法对于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的中医证候角度的改善也是较为明显,在累积三个月治疗后统计学具有差异性(P3=0.00<0.05),31人中:良好2人,有效23人,无效6人(加重0人),总的有效率达到80.6%。5.小部分患者在接受振腹疗法治疗之初,会出现痛经症状的加重,但随着振腹疗法的疗效积累,这小部分患者痛经症状又会逐渐减轻,三个周期结束后,这其中的大部分的症状比未治疗时的症状减轻。结论通过此次试验,初步证实了振腹疗法对于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有效性,总体有效率可达80%以上,在患者的主观痛觉感受方面总体有效率可达93.5%。另外,此次试验还发现,在治疗之初部分病人出现症状一过性加重的现象,相信这个发现对本疗法更深层次的原理探究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