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开放背景下,一国的通货膨胀水平会受到国内和国外两个层面因素的影响,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能否持续、稳定与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指标。二十世纪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历经两年多的时间缓慢复苏和回暖,中国在这次复苏中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仍然是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国内外很多学者从需求、供给、结构和预期等不同视角对通货膨胀做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同时为金融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然而目前仍然没有得到一个权威性的,统一性的研究结论,自2010年,中国物价水平开始迅猛增长,通货膨胀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伴随着国内因素和国外因素的双重冲击,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交织等诸多不确定性导致中国通货膨胀成因分析研究显得更为复杂化和困难化。围绕本轮通货膨胀的测算、形成原因、发展趋势和治理方法产生了大量的争论。 当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其成因究竟是单一型的还是综合型的,各界看法不一。单一派认为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过多发放货币。综合派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诸多因素错综复杂地融合在一起的结果。目前,物价上涨过程中,成本推进因素、汇率变动因素、外汇储备、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供给量、过度消费、进出口总额和经济增长率以及亚洲金融危机与美国信贷危机等各种因素都可能影响物价稳定,可能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客观研究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问题迫在眉睫,对于政府采取宏观调控工具和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从实际问题开始出发,利用计量工具,对1998年至2012年间的月度数据分别从显著性检验、平稳性检验、脉冲效应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多方面建立线性回归模型估计和VAR模型估计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并针对研究结论和中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