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河是汉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支流,流经人口稠密的南阳盆地。历史时期,白河曾在灌溉与航运等方面对南阳盆地的农业生产、商业繁荣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河流陂堰的灌溉功能降低了旱灾对南阳盆地农业的威胁,明清时期其航运优势使南阳盆地成为沟通南北的枢纽,并造就了白河沿岸一系列市镇的繁荣。稠密的水网对南阳盆地的水土保持与小气候调节也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的研究对进一步研究历史时期南阳盆地的农业、商业与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对今天的防洪水利事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通过对历史时期白河河道的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除参考历代地理志外,文章还参考了正统《南阳府志》、万历《南阳府志》等明代孤本方志资料。在研究的过程中,进行了两次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了乾隆年间的《重修观音堂碑记》。在河道变迁的规律、范围、原因分析上,较多运用了自然地理学理论和成果。卫星照片与古地图在本文中也有所运用,老白河故道、东湾村白河故道的复原即是利用卫星照片。根据历史时期白河鸭河口-新野段的各段河道的发育、变迁特征及河流地貌的特点,可以将白河鸭河口-新野段河道以今南阳市和瓦店镇为界划分为以下三段:鸭河口-南阳段:该段变迁特征表现为局部的侧蚀或摆动。历史时期河道较为稳定,仅表现为局部的摆动或侧蚀。北魏、北宋时期的河道在今天河道稍东,明清时期南阳城段河道北岸有较强的侧蚀现象。主要原因是河道受到上更新世以来河道下切而形成的阶地的限制。南阳-瓦店段:该段河道发育、变迁的特征及河流地貌的特点是,河道出现了明显的曲流发育,但摆动仍受到阶地的限制,同时河道的西岸也开始有天然堤出现。历史时期该段自汉代开始即有曲流发育,近代以来也有该段河道裁弯取直和侧蚀的记载。明清方志中也有南阳以下段河道西岸天然堤的记载。这种天然堤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新构造运动以来,南阳盆地东西部上升不平衡造成的河道东摆。瓦店-新野段:该段变迁的特征是出现分流及改道现象较多,河道西岸也有明显的天然堤。历史时期至少自北魏开始,新野以北地区就有白河的分流河道和较大的湖泊发育。金元明清时期表现出河道缓慢东摆,然后改道性西迁的规律。这些现象和规律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地质时期的新野凸起使新野以北的沙堰为中心的地带成为南阳盆地的沉积中心,从而形成冲积低缓平原,因此堆积作用在该段表现的十分明显,阶地发育不明显,地势低下,河道缺乏束缚,因此容易发生分流或改道现象。同样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河道长期东摆,在河道西岸留下了天然堤。明清时期,河道的东摆受到东侧分水岭的限制,气候变冷及上游山区的开发,使白河含沙量增大,下游沉积作用加剧,这些因素使河道发生了改道性西迁。白河鸭河口-新野段的河道变迁对地方社会也产生了一些影响,白河的侧蚀或改道造成的洪涝灾害是南阳城段河道北岸的堤防与新野段新白河堤防的修建的直接原因。老白河的湮塞与沿河陂堰衰落也有密切的关系。新野段白河的改道及老白河的湮塞,是沙堰镇萧条的最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