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女子与人生悲剧——汉纳·韦伯斯特·福斯特《卖弄风情的女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shinoYu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纳·韦伯斯特·福斯特(1758-1840)是十八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有《卖弄风情的女人》(1797)和《寄宿学校》(1798),其中尤以前者闻名于世。作为早期的一部畅销小说,《卖弄风情的女人》在美国文学史上早已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国外的学者仅就小说中的城市、性暴力、社会意识等问题进行过论述,国内也鲜有关于这部作品的研究。对于福斯特笔下的女主人公来说,她的悲剧命运是小说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主题。因此就这一主题展开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本文试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出发,以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和凯特·米莉特的《性政治》为理论依托,解读女主人公在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父权社会里的悲剧命运。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言,回顾了福斯特的生平,简述了小说《卖弄风情的女人》的故事梗概,概括了国内外有关福斯特及其小说的研究现状,解释了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以及理论在《卖弄风情的女人》中应用的可行性,最后介绍了论文的结构。 第二部分是本文主体,分为三章,探讨了女主人公在男权社会里的悲剧命运: 第一章分析了女主人公伊莱扎在面对婚姻问题时受到的男性压迫;父亲独断专行,安排伊莱扎的婚事;遭到一位牧师的冷酷拒绝后,伊莱扎成为一个纨绔子弟引诱的牺牲品,最终被社会所抛弃。西方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一直将“引诱”和不幸归结于女性,认为男性的堕落是女性引诱的结果。福斯特笔下却塑造了一位被男性引诱并遭其抛弃的女性形象。伊莱扎的父亲和两个追求者都是男性压迫女性的代表,是他们一步步将伊莱扎推向悲剧命运的深渊。 第二章表现了伊莱扎意识到女性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附属地位,勇于反抗性政治压迫女性的举动。性政治认为女性生来柔弱,是男性的附属品。伊莱扎抗拒女性从事家务劳动的传统,反对传统的婚姻观念,希望在经济上保持独立地位,以摆脱在婚姻生活中完全依赖男性的从属地位。性政治将女性同社会活动隔离,而伊莱扎却有意识地参与政治讨论。因此,在面对来自于父权社会重重压迫的时候,伊莱扎的行为表现了她对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定。第三章探讨了伊莱扎的反抗在男性社会里下必然失败的结局。父权思想对女性美德的要求压制着伊莱扎对自我的探索。不平等的双重性标准给失去贞洁的伊莱扎烙上“卖弄风情”的印记,将她排斥在社会道德的大门之外。而姐妹情谊在父权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已经失去了它的作用,无力保护伊莱扎。因此,在强大的父权教条的压制下,伊莱扎必将面对悲惨的命运。 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福斯特笔下的女主人公生活在一个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里,深受父权制的压迫,这就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尽管她不畏男权的压迫,极力抗争,勇于追求不依附于男性的独立地位,然而在男权文化的强势面前,女性终究难以摆脱被男性压迫或者抛弃的命运。福斯特对女性的命运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她对女性的出路问题展现了深切的女性主义关怀。从个人悲剧看社会悲剧,小说《卖弄风情的女人》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不是个人现象或是偶然现象。相反,这一悲剧的出现是父权制压迫女性的必然结果。
其他文献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大学英语教师肩上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同时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为了帮助学生在提高英语读写方面能力的
辛克莱·刘易斯(Sinclair Lewis,1885-1951)是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30)。《安·维克斯》(Ann Vickers,1933)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小说塑造
作为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薇拉·凯瑟(1873-1947)以描写西部边疆、歌颂拓荒者精神而闻名于世。因此,她被认为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最负盛名的乡土小说家。《啊,拓荒者!》
本文主要借鉴海登·怀特在《元历史》中表述的历史观和琳达·哈琴在《后现代主义诗学》中对历史和小说关系的理解,详细分析了当代美国作家多克特罗两部风格迥异的小说《丹尼
在“源语中心论”和极端科学主义的影响下,“忠实”、“对等”成为译学研究中的金科玉律,长期占据着话语分析的中心位置。在传统的翻译中,没有考虑到读者的接受,也没有考虑到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语言学习策略(LLS)在世界范围迅速流行,有关语言学习策略特点的资料层出不穷并被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学生广泛使用。在中国,许多研究者们紧随世界步伐对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