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世纪70、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在全世界范围的兴起使各国政府部门逐步改变了固有的管理思维、管理理念,更加注重服务质效。我国的税务管理也不例外,1993年我国首次提出了纳税服务的概念,多年来在优化纳税服务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得以形成今天初见雏形的纳税服务体系。2018年3月,《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公布,1994年以来,国地税机构分设24年后再次合并,伴随此后将要实施的一系列征管改革,必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在全世界范围的兴起使各国政府部门逐步改变了固有的管理思维、管理理念,更加注重服务质效。我国的税务管理也不例外,1993年我国首次提出了纳税服务的概念,多年来在优化纳税服务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得以形成今天初见雏形的纳税服务体系。2018年3月,《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公布,1994年以来,国地税机构分设24年后再次合并,伴随此后将要实施的一系列征管改革,必然应有更新更优的纳税服务与之匹配。纳税服务一直是征税人和纳税人都在关注和探索的课题,对优化纳税服务进行深入探索,分析存在的问题、成因,提出对策,有利于不断提高纳税人遵从度。只有优化纳税服务,提升纳税服务质量,才能为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提供坚实保障,才能为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改革的顺利进行。本文梳理了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对纳税服务产生的影响。归纳了国内、国外学者对优化纳税服务做出的深入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现行的各具特色的纳税服务现状,结合本人工作实际,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对税收征管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纳税服务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探讨。本文解剖了S市税务局近年来纳税服务工作实践,总结了优化纳税服务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大力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努力推行“放管服”、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推广“非接触式服务”。运用顾客导向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和流程再造理论,对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前后纳税服务进行深入剖析,查找出以下问题:一是纳税服务脱离了纳税人需求,办税流程有待改进、高级需求未得到满足、沟通不畅、缺少特色服务;二是税务人员专业素质良莠不齐,态度敷衍、业务能力不足、学习能力欠缺;三是电子税务局有待升级,业务领域不全面、用户体验差、税务人员不熟悉、存在安全隐患;四是没有准确把握“还权还责于纳税人”,传统管理理念占主导地位、执行过程中存在风险。追踪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服务理念没有转变,换位思考不够,需求意识欠缺;税务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差,责任与担当意识欠缺;电子税务局缺乏统一规划,功能开发不充分;税务机关只是管理主体还是既充当管理又充当服务主体的角色定位不清晰。最后提出具有实操价值的优化策略:一是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纳税人需求分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提出优化策略;二是从提升业务能力、完善培训制度、优化考核制度、加强干部交流四个方面入手,充分激活税务干部主观能动性;三是完善电子税务建设,扩展业务功能,改善用户体验,合理利用内外资源,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并提升电子税务局的安全性能;四是明晰税务部门在纳税服务中的角色定位,深化落实放管服,放权于纳税人,放管结合,降低征纳风险。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的权利意识加速提升,更加渴望诉讼救济的实效性,因此,诉讼救济理论就成为法学理论界愈加关注的焦点。与民事诉讼相比,受公法调整的行政诉讼存在行政机关恒为被告、双方当事人诉讼地位悬差、涉及公权力制约等特殊性。导致行政诉讼程序繁杂、作出最终裁判的时间长的诉讼弊病更为突出,所以行政法学者们逐步将目光聚焦到对行政诉讼中权利保护实效性的探讨上,并以“停止执行制度”的探讨作为研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对于促进侦查中心主义向审判中心主义诉讼模式的转变、实体正义向程序正义的转型以及贯彻落实证据裁判原则、实物证据鉴真规则和庭审实质化改革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通过对当下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的研究动态和理论观点进行比较研究,并对我国近十年出现的侦查人员出庭案件进行梳理分析,归纳总结出庭审中针对侦查人员出庭问题争论分歧较大的三个主要争议焦点,分别是:第一,出庭侦查人员是何种主体地位;第二,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我国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本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回归本源,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将成为未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
上市公司通常会由于企业会计核算或计算错误、对会计政策的理解或使用出错、主观性的财务舞弊被监管机构发现等原因进行财务重述以对前期会计差错进行更正。财务重述恰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财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提供制度保障,也可能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外部治理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被上市公司滥用,损害了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2018年4月24日证监会对2003年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
企业财务困境预测是企业信用评估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现实社会生产中企业管理、投资、授信及监管决策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我国当前信用环境仍有待改善,无论是金融行业,还是社会领域的失信行为都屡有发生。因此,评估和预测企业的信用风险无论是对于企业自身、投资者、信贷机构,还是管理机构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财务困境预测的理论研究、模型研究和模型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把握财务困境预
为了改善环境问题,同时也为了促使我国会计法律法规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我国于2019年出台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这意味着我国对各行各业的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未严格的要求。钢铁行业作为高污染企业备受关注,上海宝钢公司作为钢铁行业中的代表性企业,其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对于整个钢铁行业乃至所有的污染性企业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环境会计法律法规规定的披露标准,通过对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和完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陷入财务困境。这不仅会使企业自身面临危机,也会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等造成影响。若大量的企业同时出现这种情况,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不良贷款率攀升,则可能对整个金融系统产生影响,引发新的金融危机。财务困境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危机的综合表现,其研究自诞生以来由于该问题本身的重要性一直受到了业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构建一
当前,我国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趋势在不断加深,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不断增大,对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我国在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筹资带来的影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Z市在养老保险基金筹资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并运用政府干预理论、政府保障理论以及公共产品理论,对Z市养老保险基金筹资的问题与对策开展了研究。首先,阐述了Z市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迅速推进。在2019年,这一区域经济总量超过11万亿元,占全国GDP九分之一强。粤港澳大湾区将以顶级湾区为对标对象,是我国建设国际一流城市群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桥头堡”。随着区域内交流合作的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成为当务之急。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显著,但税制差异和不合理的税收竞争将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阻碍。目前,这一区域的税收协调已初步开展,也有一些成果。但就粤港澳大湾区
股利政策是公司三大决策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对于股利政策展开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股利政策的市场反应成为长久以来学者们探讨的问题。其中,股利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公司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股利分配行为本质上是上市公司向投资者传递信息,股利中包含着有关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根据传统金融学理论,市场接收到这一信息,便会立即做出反应。但这一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我国市场上股利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