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及心理健康问题已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研究中很少涉及社会性别视角。多元交错理论认为,个体的性别与阶层问题密不可分。性别意识与社会身份认同是相互关联,且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的。本研究以流动儿童的性别意识、社会身份认同研究为切入点,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流动儿童问题。研究结果如下:1、流动儿童性别意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流动儿童性别意识在性别及年级上均有显著差异,女生性别意识显著高于男生。流动男童性别意识越强,越不容易有心理问题;流动女童性别意识越强,越容易有心理问题。2、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整合水平较高,同化和分离比例基本持平,边缘化所占比例较小。年级越高的流动儿童在社会身份认同上越倾向于分离和边缘化。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时间越长,对城市身份的同化水平越高。父母文化水平越高,流动儿童对城市身份的认同水平就越高。父母为管理人员的流动儿童,社会身份同化水平较高;父母为农民的流动儿童,社会身份的分离及边缘化程度最局。3、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略微存在一些问题,在强迫症状、焦虑、学习压力感及情绪不稳定这四个维度上心理健康状况不佳。4、社会身份认同边缘化的流动儿童性别意识最强,且显著高于同化认同的流动儿童。社会身份认同边缘化认同的流动儿童心理问题最突出,分离认同者比同化认同者心理问题更突出,边缘化认同比同化认同适应不良程度更高。性别意识的好坏对男女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均存在一定的影响,且对流动女童影响尤甚。不同社会身份认同的流动儿童,在性别意识上有显著差异,其中边缘化认同的流动儿童性别意识最强。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分析流动儿童的性别意识现状及社会身份认同困境;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分析流动儿童作为社会阶层分化中的较低阶层,在教育中所面临的教育不公;运用多元交错理论,分析流动儿童身上的阶层、性别符号所带来的多重困境。并提出通过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专项基金、促进民工子弟学校向正规化发展、给予流动人口及其子女以积极差别对待等措施来保证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实现阶层上的教育公平;通过教师性别意识的培养、教材中性别偏见的规避等措施来保证男女儿童接受平等的教育,实现性别上的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