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证制度研究》一文从公证的性质、公证人的法律地位入手,对公证的演变过程、公证体制、公证效力、公证程序、公证责任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全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公证的性质与公证人的法律地位。笔者批驳了公证的“证明论”,阐述了公证是通过证明的形式,实现对民事秩序的调节与预防的法律机制,公证人为国家公职人员,在公证人资格的取得、国家对公证行为的监督、对公证人的惩戒上都有严格的规定,另一方面,公证人又兼具自由业的一些特征。 第二章,公证的历史演进。该部分分别叙述了公证的起源和统一,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公证的发展,我国公证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公证体制论。该部分介绍了法国、德国等几个有代表性国家的公证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我国现行的公证体制,以及公证体制改革中凸显出来的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第四章,公证效力论。笔者对公证的证据效力、法律行为要件效力和强制执行效力进行了论述,阐明了公证与“合法”的关系、公证效力与“登记”的关系,并且比较全面的分析了公证债权文书的强制执行问题。 第五章,公证程序论。公证程序属于非讼程序,对保证公证人发现真实,对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该部分在介绍了中外公证程序后,对我国公证的管辖原则、公证人独立公证与审批制度的关系、公证书的内容与格式以及公证书的生效时间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第六章,公证责任论。公证责任的制度功能,在实体法上可分为预防功能、补偿功能及经济功能,而在程序法上则具有促进交易安全和诉讼的功能。各国无不把完善公证责任制度作为公证制度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藉此提升公证的形象与社会信任,该部分论证了我国公证责任制度构建中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七章,公证与计算机和互联网。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兴起和普及,使人们在信息处理以及交易方式上开始使用新的技术,比如数字签名、电子商务等,这就对传统的公证业务提出了挑战。在变革的时期,如何利用新的技术、因应新的挑战、追赶社会前进的步伐,是摆在各国公证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文中对公证机构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电子数据的法律地位、公证界在建立认证中心上的可能性等问题有所论述。 第八章,公证立法论。新中国公证制度已逾半个世纪,却始终没有一部《公证法》,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公证制度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对公证制度深层次的认识;2、对公证制度还没有科学的定位;3、公证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4、利益的协调;5、公证队伍自身的问题。笔者还对我国出台公证法的必要性、我国公证立法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