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菌株PirAB毒素的原核表达及互作蛋白筛选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a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菌株(Xenorhabdus nematophila HB310,Xn HB310)是本实验室从中国河北省土壤中筛选到的一株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前期的研究结果证实该菌株对多种农业害虫均有很高的杀虫活性。在前期的实验及基因序列检索中,发现在X.nematophila基因组序列中存在一种特殊的二元毒素基因pirAB,文献显示该毒素基因对多种昆虫具有很高的杀虫活性,具有很好的研究前景。
  1、本研究根据GenBank上已登录的X.nematophila ATCC19061基因组信息(登录号:FN667742.1)设计引物,从Xn HB310中克隆了pirAB基因并获得pirAB全长基因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可知pirA基因全长为408bp,编码135个氨基酸,蛋白理论分子量为14.9kDa;pirB基因全长为1290bp,编码429个氨基酸,蛋白质理论分子量为48.2kDa。pirA和pirB基因之间由68个碱基连接。多序列对比分析表明,pirA和pirB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均与X.nematophila ATCC19061同源性最高,相似度达100%;pirA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P.luminescens相似性为51%,pirB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P.luminescens相似性50%。数据表明该基因核苷酸序列在不同菌属之间差异较大,但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有一定的保守性。系统发育树的结果与氨基酸序列所属物种之间的关系一致,主要有嗜线虫致病杆菌属(Xenorhabdus)和发光杆菌属(Photorhabdus),其他每个细菌各自形成了一个分支。
  2、为明确PirAB蛋白的生物活性,将该毒素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得到重组蛋白PirAB。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对5龄大蜡螟(G.mellonella)、4龄棉铃虫(H.armigera)和4龄甜菜夜蛾(S.exiguawere)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对大蜡螟(G.mellonella)、棉铃虫(H.armigera)和甜菜夜蛾(S.exiguawere)幼虫均具有很高的血腔注射活性,LD50分别为1.565μg/头、2.003μg/头和2.170μg/头。将重组蛋白对大蜡螟(G.mellonella)进行血腔注射后,虫体注射部位黑化,试虫死亡后虫尸脱水变软,寄主昆虫的血淋巴及血细胞遭受到严重的破坏。进而测定了毒素对寄主体内乙酰胆碱酯酶、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irAB蛋白注射后大蜡螟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被抑制;羧酸酯酶活性被激活然后被抑制,并再次被激活,但活性持续低于对照组;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毒素诱导之后同样被抑制;过氧化物酶活性在毒素诱导后明显高于对照组;酪氨酸酶的活性则持续处于抑制状态。
  3、在了解PirAB蛋白的杀虫特性及对昆虫体内酶活的影响后,为了进一步明确其致病机理,通过His-Pull down和Ligand blotting筛选大蜡螟体内与PirAB蛋白发生作用的互作蛋白。2种方法均从虫体组织中筛选出一种芳香基贮存蛋白(Arylphorin),对大蜡螟芳香基贮存蛋白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芳香基贮存蛋白基因全长为2109bp,由3个结构域组成,其中结构域Hemocyanin-C具有免疫和识别功能(本文暂名为Ary-C)。以芳香基贮存蛋白Ary-C结构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分别验证PirA和PirB蛋白与Ary-C的互作关系。结果证实PirA蛋白与Ary-C具有互作反应,而PirB蛋白与之没有互作反应。确认PirAB毒素与大蜡螟芳香基贮存蛋白的互作关系对于从分子水平研究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菌株PirAB蛋白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金纳米颗粒具有低毒,广谱抗菌性,但其抗菌效果低,使得单纯的金纳米颗粒在抗菌应用方面受到极大的限制。为提高其抗菌效果,同时利用其低毒、广谱抗菌性能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性,本研究以金纳米颗粒(AuNPs)为模型纳米材料,手性半胱氨酸(D/L-Cys)为手性信号物质,构建手性半胱氨酸金纳米颗粒(D/L-AuNPs),研究其在体内体外的抗菌特性,探讨其抗菌机理和生物安全性。以其为手性纳米材料在新型抗菌剂开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积的近四分之三,包含着所有类型的微生物。由于海洋微生物处于高盐、寡营养的高压环境,使其形成与陆生微生物不同的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以及酶反应系统,从而产生许多结构复杂、活性显著、产量相对较高的化合物。海洋真菌是海洋微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发酵产物中分离纯化得到的新天然活性产物,对海洋微生物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从11个海洋来源样品(海南海口湾及南海海域)中分离纯
学位
水稻抽穗灌浆期是水稻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若叶片提早衰老,会引起碳水化合物供应短缺,籽粒灌浆不足,最终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目前生产上种植的水稻类型主要是稻穗大而饱满高产、超高产杂交稻,因而,籽粒灌浆过程中碳水化合物供求与旗叶早衰之间的矛盾也愈发突出。施用氮肥可延缓叶片衰老,提高粮食产量,但施氮过多会造成环境污染、氮肥利用率低、稻米品质劣化、病虫害以及减产等不利后果。因此,研究水稻籽粒灌浆期叶片早衰
学位
采用"311-A"最优混合设计,研究三十烷醇、维生素B、磷酸二氧钾不同配比对草菇菌丝生长,子实体产量和品质的效应,研究结果如下:1、适当浓度的三十烷醇、维生素B、磷酸二氢钾可以促进草菇菌丝的生长,缩短发菌时间;提高草菇产量,提高草菇干品中蛋白质含量和鲜草菇维生素C的含量,改善品质.2、适当配比的三十烷醇、维生素B、磷酸二氢钾能促进草菇的生长发育,所体现的效果是三者的综合效应.3、对草菇菌丝生长阶段
学位
我国大部分苹果产区的持续健康发展都受到了苹果病毒病的制约。据调查和检测,苹果产区绝大多数植株为复合侵染,多数病毒为潜隐病毒,无明显症状,其中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果实表现明显症状,近年该病害逐渐上升为主要病害,且尚无有效防治药剂。不同苹果品种被ASSVd侵染后的症状有明显差异,且常有隐症现象。症状的差异是否与病毒种类的多少及所占比例有关?是否与
小麦是除了玉米和水稻之外,世界上的第三大粮食作物。而小麦条锈病是国内外小麦生产上的最重要的真菌病害之一。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导致气温的逐年上升,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肥水和栽培条件的变化,使得小麦条锈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培育和种植小麦抗病品种是防治锈病病害最为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方法。要培育抗病品种,首先发掘抗病基因,然后将其合理应用于栽培品种中。因为抗病基因会随着小种的变化,抗性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学位
近年来,苹果连作障碍(Apple Replant Disorder,ARD)已成为老果园重建的限制因素。在前期研究中,本研究室已通过田间试验证实了KMM复合微生物菌肥可以显著缓解苹果连作障碍,但该菌肥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推测KMM复合微生物菌肥可以通过改变根际土壤生态效应提高果树连作成活率。本研究通过土壤常规农业化学分析法和Illumm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研究了施用菌肥后连作苹果根际
学位
由小麦叶锈菌(Puccina tirticina)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世界重要的一种小麦真菌病害,严重发生会造成40%甚至更大的产量损失。近些年,小麦叶锈病在我国发生严重,已成为华北及黄淮麦区的重要小麦病害。实践证明,控制小麦叶锈病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是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然而叶锈菌毒性变异频繁,新的毒性小种的不断出现,往往导致抗叶锈性丧失。目前人们尚不清楚小麦抗叶锈病的机制,测序技术的迅速发
学位
小麦叶锈病和小麦条锈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因其具有较强的气候适应性、流行频率高、分布范围广等特点,一旦条件适宜便可迅速发展。自上世纪中叶建国以来,全国爆发多次大规模的小麦叶锈、条锈病害流行,直接造成小麦质量和产量不同程度的损失。目前,选育和利用优良的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锈病最为经济、安全、有效的措施。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小麦抗叶锈病基因鉴定和成株抗叶锈、条锈病QTL分析两部分:  第一部
学位
苹果病毒病害是造成我国苹果“单产低、品质差”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苹果病毒病有很强的危害性,而且会造成树体系统侵染,果树感染后终生带毒,跟“癌症”一样难以治愈。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ACLSV)在我国苹果园中发病率很高,普遍发病,该病毒除了可以侵染所有的仁果类植物外,也可以侵染核果类果树,此外一些野生植物也是该病毒的寄主,常规的苹果品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