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后交通动脉的圆锥部,也称为漏斗,主要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的起点,最大径常小于3mm,部分体积可增大并呈三角形,且后交通动脉自圆锥的顶部发出。发生于圆锥起始部的后交通动脉瘤(PCoA-IDs)在正常人群造影发生率为7%~25%。由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的解剖关系复杂,位置比较特殊,且瘤颈部较宽,以及存在变异性,所以经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治疗仍然十分困难。圆锥部动脉瘤起始于后交通,因此,如果在血管介入手术中不能正确分析患者血管瘤的形态,则容易发生瘤体破裂和出血,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瘤体形态和选择合适的介入栓塞方法,有效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明确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2016年神经外科收治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1700例病例,从中找出后交通动脉圆锥、后交通动脉瘤、后交通圆锥部动脉瘤,进一步对其进行分类,通过医学影像学特征对后交通圆锥部动脉瘤进行术前形态学观察。在针对后交通圆锥部动脉瘤患者制定特定栓塞方案后,进行个体化血管内栓塞。运用影像学对圆锥进行描述,总结是否有需要提前干预的过渡类型,并以此对破裂出血动脉瘤进行分类。统计学分析资料:一般基线资料、出血程度、Hunt—Hess病情分级、动脉瘤影像学特征、介入治疗方法。按照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随访的预后,多元分析后交通圆锥部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后脑梗塞、再出血等的相关风险因素,探讨其发生机制与预测有效措施。结果:共找出141后交通动脉瘤,43例圆锥,38例后交通圆锥部动脉瘤。对介入栓塞治疗的38例后交通圆锥部动脉瘤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统计分析圆锥部动脉瘤的发病率为4.3%,后交通圆锥部动脉瘤在后交通动脉瘤的发病率为18.1%。2、根据影像学分析,将圆锥及其动脉瘤分类为A、B、C、D型是可行的。3、圆锥动脉瘤组中性别的分组差异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女性的发病率却很高(86.8%),提示性染色体可能与圆锥部动脉瘤的形成有关。4.本研究中经过介入方案治疗的患者,都已经成功的进行介入栓塞,在该项介入治疗中成功率达到100%。38例患者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7例(44.7%),单纯弹簧圈21例(55.3%)。5.在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分析中圆锥部动脉瘤破裂女性患者较为高发(86.8%),与年龄的大小成正相关。6.患者年龄、术前Hunt-Hess病情分级、是否支架辅助、是否为原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大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患者性别、既往病史、瘤颈宽度、治疗方式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术前通过对影像学形态的分析,对圆锥及圆锥部动脉瘤的分类,对治疗有重要帮助。2.对于后交通圆锥部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宽颈动脉瘤、巨大动脉瘤和多个动脉瘤以及难以手术治疗的复杂瘤体,介入栓塞的治疗效果令人满意。3.血管内介入治疗中,需要有娴熟的介入技术,术前周密考虑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制定应预案。4.血管内介入成功率高,栓塞成功的病人大部分预后良好,少部分因为病情危重、动脉瘤结构复杂,出现术后早期脑梗塞、术后脑积水复查造影出现复发。5.患者年龄、术前Hunt-Hess病情分级、是否支架辅助、是否为原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大小对预后有影响。其他如性别、既往病史、瘤颈宽度对介入治疗预后无明确影响。6.本研究证实通过术前对动脉圆锥部破裂动脉瘤形态的观察,选择正确的栓塞方案,能获得良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