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沈阳地区冠心病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布及其联合冠心病危险因素对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并回顾性对比CYP2C19 IM和PM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不同抗血小板方案治疗后临床疗效差异性,为抗血小板药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1、选取冠心病患者957例查看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布,该基因多态性分别为野生纯合子快代谢型(EM,*1/*1)、突变杂合子中快代谢型(IM,*1/*2或*1/*3)和突变纯合子慢代谢型(PM,*2/*2、*2/*3或*3/*3)。2、选取332例使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行PCI术冠心病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查看患者基因型和药物治疗后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根据抑制率情况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CR)与非抵抗组(NCR),分析CYP2C19基因多态性以及其他危险因素对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影响。3、选取行PCI术的CYP2C19 IM和PM基因型冠心病患者480例,根据患者是否依据CYP2C19基因型检测结果行个体化治疗,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RT)和个体化治疗组(IT),IT组中将使用氯吡格雷剂量加倍治疗方法的CYP2C19 IM型患者设为剂量加倍组,使用替格瑞洛治疗方法的CYP2C19 PM型患者设为替格瑞洛组。对比三组患者服药后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以及12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MACE)和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4、选取行PCI术的CYP2C19 IM和PM基因型冠心病患者229例,根据患者调整用药后不同治疗方案,将调整用药后使用加倍剂量氯吡格雷的IM型患者设为剂量加倍组,调整用药后使用替格瑞洛的PM型患者设为替格瑞洛组。所有患者PCI术后使用常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3天。此后,剂量加倍组将氯吡格雷剂量加倍继续治疗,替格瑞洛组使用替格瑞洛代替氯吡格雷。收集患者服药前、常规治疗3天及调整用药个体化治疗3天的血小板聚集率测定结果,比较治疗方案调整前后血小板聚集率降低幅度。结果1、沈阳地区冠心病患者CYP2C19基因型*1/*1、*1/*2、*1/*3、*2/*2、*2/*3、*3/*3频率分别为41.17%、38.14%、7.42%、9.51%、3.13%、0.63%,总突变基因型为58.83%,其中以*1/*2突变基因型最高,其余各突变基因型均不足10%。等位基因*1、*2、*3分布频率分别为63.95%、30.15%、5.90%,*2突变频率较高,*3基因较低。代谢表型EM、IM、PM分布频率分别为41.17%、45.56%、13.27%,IM和PM代谢型占总代谢型的58.83%,并且IM代谢型频率高于EM代谢型。经比较沈阳地区与北京等其他地区冠心病患者CYP2C19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影响因素包括年龄、中快代谢型、慢代谢型、总胆固醇、脂蛋白、胆汁酸、一次性支架数≥2(P<0.05)。3、对比不同治疗组间服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及抑制率,结果发现,服药前各治疗组间血小板聚集率无差异性(P>0.05),服药后各组间血小板聚集率及抑制率均具有差异性。针对聚集率结果,剂量加倍组和替格瑞洛组均小于常规治疗组(P<0.05),且替格瑞洛组小于剂量加倍组(P<0.05);针对抑制率结果,剂量加倍组和替格瑞洛组均明显大于常规治疗组(P<0.05),且替格瑞洛组显著大于剂量加倍组(P<0.05)。MACE事件发生率方面,各组患者均是再发心肌梗死比例最高,常规治疗组大于剂量加倍组和替格瑞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但剂量加倍组和替格瑞洛组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除再发心肌梗死外,各组其余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无差异性(P>0.017)。4、剂量加倍组和替格瑞洛组冠心病患者服药前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治疗3天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有所降低但不明显,调整药物剂量或换用替格瑞洛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3天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降低幅度均大于常规治疗(P<0.05),且替格瑞洛组患者降低幅度大于剂量加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沈阳地区冠心病患者CYP2C19基因呈多态性分布,基因突变率较高且影响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指导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药使用效果较好,临床应考虑根据患者CYP2C19基因型特点进行抗血小板药个体化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