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针灸从心胆论治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椎病颈痛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选用①针刺内关、阳陵泉(交替)、颈夹脊(颈椎阳性反应平面双侧夹脊穴上、下两对);②艾灸心俞、胆俞(双);③心俞、胆俞(交替)埋皮内针。对照组选用①针刺中渚(双)、颈夹脊穴(颈椎阳性反应平面双侧夹脊穴上、下两对);②艾灸颈夹脊穴;③颈夹脊穴(交替)埋皮内针。疗程:10次为一个疗程,要求四周之内完成,且两次治疗时间间隔≥2天。分别在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时、疗程结束一月评价两组间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McGill疼痛量表等指标的评分差别,并随时记录研究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配对秩和检验,分类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基线评估,包括性别、年龄、低头姿势、低头持续时间、病程、西医诊断构成、中医辨证分型等,以及疗效指标,包括NPQ颈痛量表评分、McGill疼痛量表评分,结果均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基线特征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基线特征分布均衡,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的NPQ颈痛量表评分、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在第五次治疗后、治疗结束时及随访一个月时均较治疗前降低,经配对t检验,NPQ颈痛量表评分、McGill疼痛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治疗方案治疗颈椎病颈痛均有疗效。3.两组患者在第五次治疗后、治疗结束时及随访一个月时进行组间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NPQ颈痛量表评分第五次治疗时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时和随访一个月时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以NPQ颈痛量表为主要疗效指标的评价中,在疗程结束时及随访一个月的两个时点里,两组疗效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Gill疼痛量表评分第五次治疗时、疗程结束时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一个月时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以McGill疼痛量表为次要疗效指标的评价中,在随访一个月的时点里,两组疗效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经卡方检验,两组治疗结束时(近期)临床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一个月随访的临床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患者近期疗效相当,而在随访一个月时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种方案治疗颈椎病颈痛均有疗效;2.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近期疗效相当,而随访一个月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