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脆弱性(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是生态环境在一定的时空下对于外界干扰所反映的敏感程度以及自恢复能力,是人类社会经济行为与自然条件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随着大量占用自然资源、人口日益增加等情况的出现,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的威胁。当它被破坏的程度超过了它自身的修复能力以及当下人文社会经济及技术能力的恢复程度时,承载力到达极限,必定会造成该区域的生态资源枯竭,所处自然环境会做出相应的自我修复,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为了维护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环境的问题在全球都备受关注,而由于跨境的特殊性,过往对跨境流域这一研究单位的生态脆弱性研究颇少。本文以中国东北国际流域为研究区,包括以黑龙江流域为主体的鸭绿江流域、绥芬河流域、图们江流域,跨中国、俄罗斯、蒙古、朝鲜四国,通过遥感技术对研究区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长时间序列多源遥感数据(NDVI数据、反射率数据、土地利用数据、DEM数据、灯光数据、土壤含水量数据、降水数据)及非遥感数据(保护区数据)的分析,创建了10个小指标,4个大指标,构成一套评估体系对研究区进行生态脆弱性分析。根据获取的数据对研究区进行生态环境因素分析,建立相应的小指标,由小指标融合成暴露性指数、敏感型指数、适应性指数、脆弱性指数四个大指标,构建了生态脆弱性评估模型,建立生态脆弱性评估的指标体系。(2)结果表明,研究区的生态脆弱性波动大概在-0.5~-0.2之间;由西部向东部呈现趋势变化,脆弱性指数越来越小,东部地区的脆弱性逐渐减小。国际流域整体的脆弱性指数从2001到2018呈现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3)本文通过结合不同因素对生态暴露性、生态敏感性、生态适应性进行分析,不同因素的变化对指数都会造成不同的影响,找到其与生态脆弱性之间的联系,最终对研究区的生态脆弱性从时空差异变化角度进行分析,根据生态脆弱性评估结果,对研究区进行分析,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建设,根据生态现状调整经济结构,确保研究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