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二元社会结构特征显著的后发国家。长期以来,在国家主导的赶超型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中,乡村成为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推进的路径依赖。在此背景下,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的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逐渐重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并着力解决家庭承包责任制引起的公共领域主体缺失等问题。然而,在现行制度条件下,农民参与是实现国家完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前提条件。
因此,本研究基于“过程一事件分析”的方法,以皖南一个村庄修路工程为个案,试图解释村庄行动者参与公共事件的动因。调查发现,乡村社会动员是调动农民参与乡村公共领域,促进村庄内部动力源衍生和发育的重要力量。需要追问的是,在乡村管理体制变革的背景下,乡村社会动员是如何可能的?其影响乡村社会动员的社会基础是什么?又呈现怎样的运作逻辑和现实意义?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导论提出问题意识,评述国内外动员理论,并交代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勾勒和呈现村庄结构类型的基本特征、村村通工程实施现状以及动员缘起的制度背景。第三章通过对动员主体,即乡村干部的角色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分析,阐释在多重关系编织的村庄情境中,变通已成为动员议题意义建构的必要路径。第四章通过对村庄社区认同基础的分析,论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中,村庄社区的整合机制和动员客体集体行动逻辑。第五章结论与启示部分,本研究认为乡村社会动员机制运作与乡村社会结构紧密关联,动员主体的议题建构与动员客体的社区认同,实质是乡村社会关系的重构过程。关系重构是乡村社会动员机制的实践逻辑。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试图探讨多元化村庄主体参与模式对提高当前乡村社会动员效率和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现实意义。在结束语中,本研究主要反思村庄社区发展中制度干预与内生动力的关系以及本研究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