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前牙缺失或者缺损造成对颌牙过萌的临床现象十分普遍,修复间隙不足是这类病例的修复难点。修复空间管控是治疗关键,大面积牙体预备、正畸、全牙列咬合重建等方法可以获得修复空间。随着树脂材料和粘接技术的发展,借鉴Dahl概念的局部(牙合)垫开始应用于这类病例的修复空间获得,它具有微创、实惠、治疗周期短的优势,但是由于其在治疗初期引入咬合干扰而限制了发展。目的:根据Dahl概念制作局部(牙合)垫(以下称为Dahl(牙合)垫)恢复患者上前牙的修复空间[1-2],并且观察其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6年9月-2019年3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牙齿缺损且垂直向修复空间不足,并且自愿选择Dahl(牙合)垫治疗的3例患者,两例男性,一例女性,年龄范围为18-43岁,平均年龄30岁。为此3例患者进行治疗,完成基础治疗后,患者一用纯钛铸造支架可摘局部义齿式Dahl(牙合)垫治疗获得修复空间,患者二与患者三用复合树脂固定Dahl(牙合)垫治疗获得修复空间,借助T-Scan咬合测力分析系统检测(牙合)垫戴入即刻,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直到恢复牙尖交错的咬合接触变化,之后进行必要的牙体预备,用最终暂时性修复体维持咬合状态,一个月后再次用T-Scan检测咬合接触,基本无改变,则完成最终修复。应用3-shape口内扫描仪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的数字化牙列模型,匹配重叠后观察牙齿移动情况;并于术前及最终修复体制作前拍摄基牙根尖片,观察根尖及牙周情况。结果:1、临床观察结果:从接受(牙合)垫治疗到重新恢复广泛咬合接触,患者二与患者三时间最短均为5周。患者一时间稍长为24周。所有患者表示治疗开始时咀嚼效率有所降低,两周后逐渐上升。仅患者一诉治疗期间出现过面部肌肉疲劳,嘱患者尽量软食,一周后改善。最终所有患者均恢复了全牙列的广泛咬合接触,且获得充足修复间隙。对治疗前后的数字化模型进行重叠,与(牙合)垫接触的下前牙被压低,脱离咬合接触的后牙及牙槽骨共同萌出。2、根尖片:患者戴Dahl(牙合)垫之前基牙根尖片与重新建立后牙尖窝接触后进行最终修复体制作之前基牙根尖片的比较,共13颗受试牙,除去除患者二因妊娠无法拍摄根尖片的4颗,共完成前后对照9颗,未观察到牙周膜间隙增宽,牙根吸收,牙槽骨吸收的现象。3、T-Scan扫描咬合接触:戴入(牙合)垫后接触均先减少后逐步增大,最终恢复到广泛的咬合接触。4、满意度调查:患者均表示Dahl(牙合)垫戴入后咀嚼效率会降低,随着治疗进展咀嚼效率逐步提高,而固定的(牙合)垫要比活动式的更加舒适,仅有一位患者表示治疗期间出现过肌肉疲劳,无论是固定还是活动(牙合)垫对发音、美观、口腔卫生的保持影响很小,患者的满意度高。而患者对最终修复体的满意度达到了100%。5、最终修复体评价:通过最终修复体制作完成后随访记录,最终修复体均符合美国公共卫生服务标准,修复体边缘密合、无继发龋、固位良好、符合功能与美学要求。结论:1、Dahl(牙合)垫可以十分有效达到修复空间管控的目的,可以压低上下前牙,伸长磨牙,有助于上前牙修复空间获得;2、Dahl(牙合)垫在应用过程中患者口颌系统发生改变,此类改变是否引起其他不良副反应仍需长期观察研究;3、每位患者都会经历减少到逐渐恢复的过程;牙齿移动是从最后一颗磨牙开始,上颌移动量大于下颌,左右对称无差异,还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