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女巫的子孙》改写自莎士比亚最具元戏剧特色的作品《暴风雨》,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取材于“莎士比亚监狱文化项目”这一现实实践的重构尝试。阿特伍德将原剧中的荒岛替换成一座惩教中心,将拥有强大魔法的普洛斯彼罗重塑为一个真正的戏剧导演,并使其带领一帮囚徒排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监狱版《暴风雨》。在这一更具现代意义的解读中,阿特伍德将普洛斯彼罗放在一个更为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中。在延续原作绝对主角的同时,阿特伍德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巫的子孙》改写自莎士比亚最具元戏剧特色的作品《暴风雨》,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取材于“莎士比亚监狱文化项目”这一现实实践的重构尝试。阿特伍德将原剧中的荒岛替换成一座惩教中心,将拥有强大魔法的普洛斯彼罗重塑为一个真正的戏剧导演,并使其带领一帮囚徒排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监狱版《暴风雨》。在这一更具现代意义的解读中,阿特伍德将普洛斯彼罗放在一个更为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中。在延续原作绝对主角的同时,阿特伍德将目光转向其他次要角色,重新解读《暴风雨》在现代背景下的人文主义内涵。而监狱作为阿特伍德作品中反复存在的意象,再次反映了其对监狱文化和对囚犯这一弱势群体被边缘化的生存状态的热切关注。小说中的弗莱彻惩教中心虽然是收押监禁之所,实则因为监狱文化项目,为囚徒们提供了一片艺术创作的净土。弗莱彻惩教中心转变为一个极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空间,不断见证着权力关系的位移和颠覆。本文联系爱德华·苏贾的第三空间理论,将小说中的惩教中心视作一个被注入了戏剧艺术及语言力量的第三空间。通过三组对立人物关系,本文揭露出弱势方在第一、第二空间中受到的权力滥用、性别歧视和阶级压迫,并探讨他们如何在第三空间中进行战略性的疏通、协商以至反抗,从而使原本受到压迫的弱势方受到关注并获得话语权。第一章着眼于主人公菲利克斯与弗莱彻监狱囚徒在《暴风雨》排演过程中权利关系的动态转变,探讨了菲利克斯是如何通过建立新的空间秩序来压制和规训囚徒们,以及后者如何通过自发的空间实践展开对抗,并最终在这一过程中扭转了权力关系,获得了话语权。第二章聚焦于菲利克斯与米兰达充满矛盾的父女关系。在小说中,菲利克斯执着于将早逝的米兰达囚禁于自己的想象中,并妄图将想象延续到现实,然而这一尝试被监狱版《暴风雨》中米兰达的扮演者安妮·玛丽挫败。安妮·玛丽赋予了米兰达这一角色全新的个性,她充满策略的反抗不仅挑战了弗莱彻监狱中的男性霸权,同时也促成了米兰达真正意义上的解放。第三章放眼监狱以外的更大语境,集中于小说的高潮部分,即《暴风雨》的最终演出,探讨权贵与囚徒们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何以通过沉浸式的戏剧体验,得到暂时性的颠覆。本文认为,阿特伍德以文学创作呼应莎士比亚监狱项目,反映出其人文思想的精髓,即给予人生“第二次机会”,让处于非中心的边缘人物获得尊严与话语权。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铁是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必需微量元素,在机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生理功能。ZIP13,即Zrt与Irt样蛋白13,又名SLC39A13,是溶质载体家族SLC39A中的一员,该基因缺陷可以引发一种罕见的单基因隐性遗传病,脊椎与手发育不良型厄勒斯-丹洛斯综合征(spondylocheiro dysplastic form of Ehlers-Danlos syndrome,SCD-ED
职业教育政策制定作为职业教育政策过程的起点,是职业教育政策效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制定遵循鲜明的国家意志逻辑、典型的问题解决逻辑和严密的风险管控逻辑。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制定面临一些现实问题:从政策主体看,政策制定带有行政主观性;从政策本身看,政策制定呈现孤立零散性;从政策环境看,政策制定缺乏差别适应性。优化的对策建议为:一是就政策主体而言,需要健全层级型职业教育政策制定体系,形成
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由不同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引发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SLE的严重并发症。迄今为止,尚未完全了解SLE和LN的发病机制,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参与了LN的发病。益生菌或益生元已被证明对免疫反应具有抗炎和调节作用。相关研究指出合生元(益生菌+益生元)疗效较单独使用
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在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中逐渐演变而来。《红楼梦》中种种服饰描写,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服饰文明,也可说是代表了中国灿烂辉煌的社会文化。而清代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其种类样式、衣着特点都各具特色,精美又华贵,极富有向外国读者传播的意义。而如何将这种既富有文化内涵,又含有观赏价值的传统服饰通过文字传达给外国的读者们,正是我们所要探讨的话题。本论文将从归化和
21世纪的手风琴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作曲技法的进步,达到了新的层次,其中法国作曲家Franck·Angelis的现代作品凭借其独特的听觉效果与鲜明的个人风格,在现代手风琴音乐领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本文以其作品《Impasse》为例,针对作品的音乐创作与演奏技巧进行研究,旨在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并解决演奏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音乐分析的手段,了解作品的音乐特征和蕴含的思想感情,提升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与把
本文以语域理论为分析视角,以美国作家费·特鲁特(Fey Truet)的青少年小说《残尾》(Remnant Tails)节选的汉译实践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美国青少年小说的汉译策略。如何利用语域理论分析原作的语言风格以再现青少年主人公的形象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韩礼德认为语言产生的实际环境,即情景语境,是通过语域来体现的,而语域又通过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变量共同制约着词句的意义和表达形式,因此语域为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快速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乡村空间开始快速转型,地处城郊结合部的乡村因其地理位置靠近城市,相较于其他乡村具有更为剧烈和复杂的空间演化特征。城郊结合部乡村特殊的生产方式与职能也使其相较于其他乡村具备更为复杂的空间演化驱动力机制。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郊结合部乡村因其特殊优势,成为探索乡村发展的先行者,因而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研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大量研究,但
小说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译出小说风格是译者必须关注的问题,前景化语言作为作者出于某种写作目的刻意编排的偏离性语言,是体现小说风格的重要方面,这意味着译者需要重视前景化语言的翻译。本报告聚焦小说《最后的浪漫主义者》(The Last Romantics)序言及第一二章中前景化语言的翻译,试图探索可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前景化包括偏离和平行结构两大方面,本文基于素材特点,选取语法偏离、语义
萨拉·朱厄特是一位重要的新英格兰作家。学界对区域主义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政治意识形态领域,鲜少关注它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本文将以区域主义、生物区域主义和地方感为研究框架,通过对《乡村医生》中所刻画的人物地方体验分析,探究小说中的生物区域性思想与地方感,认为其是区域主义文学价值的体现,也是对区域主义生态内涵的揭示,形成了对工业背景下流动与无根状态的一种批判。二十世纪初,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为代表的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