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胃固有肌层来源肿瘤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特征与内镜切除并发症的相关性,评估EUS对胃固有肌层来源肿瘤内镜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EUS检查提示为胃固有肌层肿瘤并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254例,分析其EUS检查特征(病灶大小,病灶生长方向,内部回声不均,病灶形态不规则,内部液化,表面溃疡)与内镜切除并发症的相关性。根据内镜切除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将病例样本分为三类行亚组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式对同类病灶的疗效治疗指标。内镜治疗方式包括:1)传统的治疗方式: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和内镜下圈套器切除;2)新的治疗方式: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TR);3)非切除的治疗方式:内镜下皮圈勒扎术(Endoscopic band ligation,EBL)。结果:1)胃固有肌层肿瘤最多见的病理类型为胃肠道间质瘤,危险程度分级以极低危和低危多见。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EUS特征中:病灶向腔外生长、病灶大小与内镜切除并发症发生显著相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提示病灶大于2.0cm显著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OR:3.598,95%CI:1.305-9.918,P= 0.013)。病灶向腔外生长对并发症发生有影响但并非独立危险因素(OR:2.102,95%CI:0.964-4.583,P= 0.066)。3)亚组分析显示:当病灶大于2cm和(或)向腔外生长时,新的内镜治疗方式较传统治疗方式并发症发生率小,操作时间短,术后禁食、抗感染、住院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病灶小于1cm且向腔内突出时,EBL与传统治疗方式相比,EBL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操作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病灶大小1-2cm且向腔内突出时新的内镜治疗方式较传统治疗方式在并发症发生率、操作时间和术后禁食、抗感染、住院时间上均无显著差异,但传统治疗方式住院费用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US可以帮助预测胃固有肌层肿瘤的内镜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并指导内镜治疗方式的选择。胃固有肌层肿瘤大于2.0cm是内镜切除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大于2cm和(或)向腔外生长病灶;推荐采用STER或EFTR;当病灶大小在1-2cm之间且向腔内突出时推荐采用ESD或ESE或圈套器摘除;当病灶小于1cm且向腔内突出时,可选择EBL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