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现代社会中威胁人群健康的重大疾患中,精神疾患占据重要地位。而抑郁症近年来的临床高发性和严重危害性已经被医学界高度关注。抑郁症是一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精神疾病,情绪低落,主动性降低,兴趣感减退为其主要表现,除此之外还有自我感觉悲观,自我评价过低,思维及动作迟缓,有自杀倾向,不愿主动与人交往等一系列症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生率约为3.1%,在发达国家接近6%,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患。在患有躯体疾病的住院患者中,伴有抑郁心境者高达20%~40%。抑郁症患者是自杀的高危人群,约有10%~15%的患者可因此而自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精神压力逐渐加大,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加强抑郁症的防治,寻找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抑郁症到底是怎样发病的?目前认为,抑郁症的发病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可能是精神心理因素作用于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引起内分泌、免疫等功能的紊乱,并在细胞水平上导致细胞信号传导和基因等发生改变。近年来虽然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但目前其机制仍不清楚,加上神经内分泌免疫相互之间复杂的联系十分复杂,使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显得错综复杂,许多因素参与抑郁症发病,但又不能完全解释整个疾病,而且有的结果还相互矛盾。目前中枢和外周5-HT下降在抑郁症的发病中是肯定的,各类抗抑郁药也主要通过提高5-HT产生作用。但药物就只能针对单一发病机制,能缓解部分症状,不足以兼顾多种致病因素,无法解决抑郁症多种发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问题。且其药效和应用范围并不优于传统药物,仅50%的患者可以完全解除症状。其药效起效延迟,药理作用在2-4周时开始发挥作用,无法迅速解决患者主诉症状。
在“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逐渐成熟的今天,针灸疗法越来越多地介入抑郁症治疗,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的优势已经十分明显,已经成为治疗抑郁症的一种新的模式。由于抑郁症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的异质性疾病,而不是一种疾病,不同的发病因为可能造成发病机制的差异。由此就决定了单一的药物很难解决抑郁症的多种病因和多种发病机制,实践表明单独的针刺治疗或电针治疗就可以达到与抗抑郁药相仿的疗效,而针药结合则更能明显提高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且经济成本低更适合我国国情。因此,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将是该领域未来的趋势,作为课题研究也是极其必要地。
目的与意义:
以针药配合治疗抑郁症与公认阳性药物(盐酸帕罗西汀)为对照进行临床试验研究,确认针刺结合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在临床具体实践中的确切效果,进一步探索针与药二者治疗作用的互补性。
方法:
(1)分组:按照抑郁症纳入/排除标准,根据患者知情同意书原则,将67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采用赛乐特作为基础治疗,且用药时间及剂量均相同,治疗组再予配合针刺治疗。
(2)治疗:
针刺治疗:
主穴:百会、印堂。基本配穴:风府、风池(双侧)、大椎、内关(双侧)、三阴交(双侧)。
针刺顺序:先针刺大椎穴,再针刺风府穴;其余穴位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针刺。针刺组患者隔日治疗1次,一周治疗三次,6周为一个总疗程;每次针刺30min。留针15分钟时行针一次,行针时间为5.10秒/次,出针后按压针孔以防出血。
药物治疗: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赛乐特药物作为基础治疗,起始剂量为开始治疗两天时每日10mg,每日1次。治疗两天后直至治疗结束时剂量调整为每日20mg,.每日1次。早餐后口服,服用6周。
(3)观察指标: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治疗前后总分及因子的变化;所有患者在6周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的减分率作为疗效评价标准。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减分率>75%,为临床控制,在75%-50%之间,为显效;在50%-25%之间,为好转:≤25%,为无效;
抑郁自评量表(SDS)中总分治疗前后变化;
抗抑郁药副反应量表(SRES)治疗前后总分的变化。
结果:
1、32例药物组患者治疗6周后,临床控制0例,显效10例,好转18例,无效4例;35例针药物组患者治疗6周后,临床控制6例,显效18例,好转9例,无效2例,治疗后,经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nn-Whitney U统计量为321,Wilcoxon W统计量为849,Z=-3.234,P=0.001),可以认为针药组疗效优于药物组。
2、HAMD量表变化情况:对实验结果HAMD做单个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球形检验结果,。Mauchlys W球形检验统计量W=0.247,p=0.000,故以“Greenhouse-Geisser”检验结果为准。由表及轮廓图见,重复因素6个不同时间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75.585,P=0.000),两组均在治疗前为最大值,治疗后有明显下降趋势,到第十周达到最小值。药物组和针药组组间比较,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F=1.378,P=0.245),分组与各时间点间有交互效应(P=0.005)。组内重复效应的多重比较,药物组除总分基线和总分一周之间HAMD无显著差异以外(P=0.558),其余各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针药组除第六周和第十周之间HAMD无显著差异以外,其他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
两组在治疗基线与1周末的HMAD量表减分值比较,精神焦虑因子、总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情绪因子、躯体性焦虑因子、认知障碍和睡眠障碍因子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第1周末与第2周末、第2周末与第4周末的减分值,两组HAMD量表总分和各因子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基线与第6周末)比较,精神焦虑因子、情绪因子和总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躯体性焦虑因子、认知障碍和睡眠障碍因子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
3、SDS量表变化情况:对实验结果SDS做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结果,Mauchlys W球形检验统计量W=0.380,P=0.000,故以“Greenhouse-Geisser”检验结果为准。由表及轮廓图间,重复测量的6个不同时间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92.341,P=0.000),药物组在第一周SDS评分略有上升,但随后大幅度下降,针药组一直呈下降趋势,两组均在第10周达到最小值。药物组和针药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65,P=0.498),分组与各时间点之间有交互效应(F=2.801,P=0.033),组内各时间点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药物组除基线和第1周、第2周无显著差异(P=0.787,P=0.077),第2周与第4周无显著性差异(P=0.059)外,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药组除第6周和第10周无显著意义外(P=0.211),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在治疗基线与1周末、第1周末与第2周末、第4周末与第6周末、第6周末与第10周末随访、基线与第6周末的SDS量表减分值比较,总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第2周末与第4周末量表SDS的减分值比较,两组总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M单纯药物组>M手针结合药物组,不过并不说明单纯药物组的疗效优于手针结合药物组,因为在基线与1周末、第1周末与第2周末的减分值上手针结合药物组均大于单纯药物组。
4、两组副反应量表(SRES)结果比较提示两组在基线、第6周末时SRES严重程度总分无差异(P>0.05),而在治疗第2周末、第4周末时两组SRES严重程度总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药组SRES严重程度总分明显低于单纯药物组,说明在治疗的过程中针药组药物副作用症状的严重程度小于单纯药物组。
结论:
本研究通过理论、临床实验研究,对针刺结合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给予客观的评价,结论如下:1、针刺结合帕罗西汀对于抑郁症具有确切的疗效,且疗效优于单纯合帕罗西汀组;2、针刺结合帕罗西汀可以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快速起效、对精神性焦虑、情绪躯体化因子的改善显著优于单纯药物组;3、针刺结合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能够减轻因药物的副作用所引起的各种症状。本实验的样本量较少,因此针与药二者治疗作用的互补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