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边疆受到列强扩张威胁之时,清人的边疆意识也在发生着转变。这一点在对于西北边疆问题的处理之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清代自乾隆帝平定新疆之后,在治边理念上侧重于防范少数民族的叛乱。军府制度是一套对内而不对外的边疆防御体制。随着俄国实力在中亚的不断扩张,西北边疆日益成为外部势力干涉的重点。内乱和外患交织在一起,使得人们对于西北边疆的认识由原先的“筹边”向“筹俄”转变。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绪论:对论文的研究缘起进行阐述,回顾学界对于西北边疆问题的研究状况,以及阐发本文所侧重的问题。第一章:探讨清代前期,清廷治理西北边疆的基本理念;边疆史地学者以及一批有识之士的西北防俄意识的兴起。第二章:以伊犁交涉为背景,探讨朝廷和民间对于崇厚谈判失败所持的不同态度。两种不同的态度中都包含着不同社会层次的人士对于西北边疆的重视。清廷内部在对于如何处理崇厚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其背后的焦点都在于维护边疆领土的完整。而民间舆论则对于边疆局势和中俄之间的实力对比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也使其极力主张“和”局。第三章:将伊犁交收和琉球交涉放在一起讨论,以此反映清廷的“尤难兼顾彼此”的尴尬局面。其决策中对于伊犁和琉球的不同侧重说明了清廷对于西北陆疆的重视程度要远远大于东南海疆。这一点从当时的《申报》社论文章中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第四章:曾纪泽在外交实践过程中开始运用国际法理念;清廷对于西北边疆的善后中重视维护西北边疆领土完整。这些标志着清人边疆意识的全新调整。西北边疆地位最终以置行省的形式确立,这说明了传统的防范少数民族叛乱的“羁縻”手段结束,全新的领土观念得以确立。民间人士对于西北边疆的善后也给予了极多的关注,这在时人文集以及报刊中都可以发现。从这些文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时人对于边疆局势的认识和态度,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对于时人边疆意识的探讨。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和概括,将从时人西北边疆意识转变的角度来回答为什么西北边疆在边疆危机中会得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