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至今,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变成现实,其发展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相关规划,对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性课题做了明确的解释和规定,我国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战略转型拉开序幕。中共十八大再次提出我国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该目标的核心即为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育效率。随着公共部门的私有化改造以及政府绩效评估持续影响着公共部门的管理范式,绩效管理成为改进学校组织的管理手段。新公共管理将绩效指标等技术性工具引入教育质量保障的框架,用以测量教育和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管理的量化使得教育问责的导向日渐明晰,绩效管理由此成为教育质量保障的工具。近二十年来,绩效管理的思路在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的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计划集权走向自主分权,从优质项目走向新优质项目,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以及绩效评价成为获取资本的依据是我国学校绩效管理变革的主要表现。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导下的义务教育学校绩效管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校绩效的优化,提高了学校效能。本研究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从教育投入的视角对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绩效管理做了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教师工资总体水平偏低,且远低于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平。在班额方面设置不合理,班额过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课程实施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力度薄弱,课程开展的支持设施配备不完全,无法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在生师比方面的平均值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吻合,但在教师教龄方面,70%以上的受访教师处于教师职业发展周期的下降期间,后力不足。受访教师的学历结构与我国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大致符合,但在职培训不足,远不能满足工作的实际需要。教学时间占工作时间的比例偏高,导致教师工作倦怠,同时受访教师的教研活跃度明显偏低。2.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绩效管理的四个维度总体评分均不高,学校管理的和教师教学的绩效管理相对较好,学校公共关系的绩效管理状况最差。具体到指标,学校获得社会经费资助、学校辐射力、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学校文化和品牌以及学生多元发展的评分最低。3.通过回归分析,教育投入与学校绩效管理为相关关系,教育资源对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绩效管理产生作用。其中,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比例、心理咨询室开设情况以及功能教室配备情况对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总体的绩效管理影响最大。政府应维持教师工资增长率,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的管理;加强对心理咨询教师师资力量的培养,制定统一的培养标准,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参与度:加大对图书馆建设的倾斜力度,制定义务教育簿弱学校图书资料配备的最低标准;明确义务教育体育设施配备标准,拓宽融资渠道从而加强经费保障;在师资培训方面,完善培训的财政支持体系,建立开放、规范的培训体系以及培训评估机制;对专任教师采用灵活的招聘方式,严格教师的准入条件;通过扩建和分流等措施,保持学校合理的生师比。除此之外,政府应充分调动社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形成多方力量参与的组织及运行机制;薄弱学校应通过学校交流网络,获取优质学校的支持,提高学校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