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江泽民代表党中央阐述了“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社会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思想。改革开放前,中农作为建国后农村社会结构中的中间阶层,其发展的状况对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制定的一系列农村政策的研究,找出党对中农政策的演变,梳理出建国后中农政策的脉络,对于现阶段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新中国的成立至社会之主义改造前,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中农利益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富农站岗,中农睡觉”是这一时期中农政策最鲜明的写照;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农阶层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党又重新对中农政策进行调整,依靠对象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老中农、新中农都成为依靠对象,后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农的利益在现实中很难得到保障;1956年至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由于受到“大跃进”、“左”倾思潮的影响,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不断深入,富裕中农遭到批判,党又重新划分阶级,中农利益被严重的损害,阶级斗争也在不断扩大,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通过对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中农政策演变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研究,我们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如何做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依靠大多数的群众;政策制定的合理性与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政策的制定必须与现实相结合。中农政策作为农村发展史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反映了党在建国后面对不同的境况制定对应政策的能力。中农政策的演变过程中,有的政策影响是积极的,有的政策作用是消极的,只有有效地吸收和借鉴好的政策经验,从中国共产党中农政策的失误中得以启示,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才会有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