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翻译研究在经历了“文化转向”和“解构主义”大潮之后,开始呼唤“本体回归”,即注重对文学译本“文学性”的研究。在“回归本体”的呼声中,翻译批评研究也开始重提对译本“文学性”传达的思考。作为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中介,翻译批评不仅体现了一定的翻译理论观点,而且对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以往的翻译批评模式通常是在原本和译本间进行比照和评论,引入神话-原型理论可以在三维的空间基础上增加一个时间维度,因为神话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原型,同时又与语言的起源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本文拟在神话-原型理论的观照下,主要结合维柯的“诗性智慧”观和弗莱的“后视”批评法,选取冯友兰(1931)、梅维恒(Victor H.Mair,1994)、汪榕培(1999)三位译者的《庄子》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诗性智慧”的内涵进行阐释,文章指出,译者的诗性智慧具有直觉情感性、具体性、想象及创造性等特点,它对文学翻译批评有着积极的建构作用。作为翻译过程中唯一的能动性生命体,译者诗性智慧就是其主体性的源泉,而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也就是其诗性智慧的流露和发挥。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译者诗性智慧及其主体性的内外构建因素。 研究表明,在评价具备神话-原型特质的隐喻性文学作品,即《庄子》的三个英译本时,本文所考察的四个系统的转换亦即译者诗性智慧的彰显:第一层为语符体系,其特点是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要理解这一系统,译者就必须充分发挥其诗性智慧,即艺术直觉力,使读者通过听觉和视觉直接感知到原作的这一层特征,这也是评价译作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为结构体系,该体系不仅关乎作品的形式,而且直接促成了作品主题的表现,具有创造性的结构设置方式会形成一种叙事的张力并传达出作品的深义,再现原作结构设置方式的过程也就是译者具体性思维展现的过程,本文选取了《庄子》中具有代表性的“回环”结构设置,评价了诸译本对原作该结构设置的再现效果;第三层为审美意象体系,它包括各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意象的使用,译者在理解这一系统时需要充分调动其想象,以体现出原作者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对主题的理解;最后一层为原型意象体系,对这一层面的把握需要译者追根溯源,调动其知识积累和文化记忆,文章选取了《庄子》中几个基本的原型意象:圆环、天钧和卮器,它们以卮言为载体,将文本深层众多意象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最后,期望本研究能对隐喻特质显著的中国典籍英译研究起到可资借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