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包括俄国、中国与印度等国家在内的东方社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道路的探讨,一度蜗居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论一隅。马克思起初也并没有对东方国家给予足够的了解和尊重,而是更多地将目光投射于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对西欧社会历史的研究与现状的关注催生了马克思一系列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使其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这一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揭示出人类社会经由前资本主义阶段到资本主义阶段,再到扬弃资本主义的前进历程。马克思将从西欧社会的考察中得来的社会发展模式用于观察东方社会,便得出了东方将同西方一样,无一例外地通过各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其后才有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尽管西方国家对东方社会的殖民活动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人道灾难,但马克思坚决摒弃了人道主义的价值尺度,认为这一殖民行径对于打破东方国家传统、落后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氛围,传播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与生产方式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站在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以人的暂时“牺牲”换来历史的总体“进步”也是应加以称道的。但马克思晚年在研究了大量人类学的著作,从而对东方社会有了更为准确和详尽的把握后,再加上十九世纪晚期工人运动的式微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发展,马克思开始对自己先前的理论以及将东方社会强行纳入到一元的发展模式下的做法开展反思。在认真研究俄国这一东方社会的典型后,马克思提出了诸如生产力的非连续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跨越式结合、历史发展道路的非一元化等一系列有别于先前结论的理论,并最终认为俄国村社不必要非得步入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而可以在利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步入到社会主义阶段。这一崭新设想的提出便将东方社会从一元的、渐进无跳跃的发展模式下解放出来,而赋予了其迥异于西方的发展前途和新的活力。此时,马克思拒绝以历史的进步为名牺牲人的利益,而希望也认可通过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避免资本主义生产阶段所带来的一切对人的价值的伤害和贬损。这也彰显了马克思晚年在探索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时,真正将生产力的科学尺度与人的价值尺度结合在了一起。本文正是要循着马克思的思想足迹,再现马克思晚年思想变革的理论平台,揭示马克思在对旧有理论的一系列再思考活动中所迸发出的思想灵感,并借此观照在过去了的二十世纪里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风起云涌,从中总结成败得失与吸取经验教训,为中国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