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国外报道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房颤发作除了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而引起患者心悸、胸闷等症状外,其更大危害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促进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由于房颤及其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故一直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 房颤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能见于无明显心肺疾病证据的“正常人”。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迷宫手术基于多环路折返机制,局灶性房颤的射频消融则立足于异位冲动学说。 除了基础心脏病的治疗外,房颤的治疗包括三个方面: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通过恢复心房的正常收缩和舒张,一方面可以改善甚至消除心悸、胸闷症状,改善心功能;另一方面心房内的血流正常后可以从根本上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因此,在理论上,房颤一旦发生后,应该尽快给以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然而,由于部分患者在治疗时因为房颤持续时间过长、左心房体积显著增大、合并失代偿心力衰竭等原因,未能给以复律尝试。此外,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由于心房顿抑不能排除血栓栓塞事件的可能,也影响了临床医生给以积极复律的决策。 浙江大学医学院硕士论文·350例心房陨动临床分析 控制心室率无法恢复心房的正常生理功能,故以往是做为无复律适应症、复律失败或复律后难以维持窦性心律的持续性房颤的治疗选择。根据AFFllllA、RACE、PIAF等临床试验的结果,认为控制心室率并不差于复律治疗,甚至当高血压成为房颤的病因时,应该做为持续性房颤的首选。 不过,控制心室率治疗时,左房内血流淤滞,容易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故需要积极预防,以抗凝药物为宜。然而在临床上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也被广泛使用。根据SPAF等临床试验,认为对于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房颤,如果患者年龄275岁、合并高血压、既往栓塞史,应该给以华发林,不合并危险因素时,阿司匹林可以代替华发林。 除了上述针对房颤的治疗所做的研究外,房颤发生和维持的机制也一直是探讨的热点。 在过去的50年里,多环路折返机制占据着统治地位,而“电重构”概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该理论,迷宫手术的成功也验证了该理论的科学性。不过,多环路折返机制并不能解释所有的房颤。最近肺静脉起源的局灶性房颤以及针对性的射频消融治疗引起了注意。 然而,至今为止,尚不能说房颤的机制已经明确,也不能认为房颤的治疗方案已经成熟。故本课题旨在对我院房颤患者做一调查分析,以指导治疗。 目 的 探讨我院住院房颤患者的年龄分布以及病因学特点、房颤类型与左房以及心功能的关系、房颤的治疗现状(包括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栓塞)及其评估。 方 洁 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1999年1月1日~2001年12月31日所有住院房颤患者350例,以最近一次住院资料为准。采用回顾性查阅病例的方法逐一登记统计。 2 浙江大学医学院硕士论文·350例心房陨动临床分析 结 果1、住院房颤患者分别占同年心血管住院总人次数的8刀%以上。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是引起心房颤动的主要原因,以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为首。此后依次是甲状腺功能亢进、孤立性、预激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等。各年龄段房颤病因结构不同,20~60岁年龄段以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房颤为主,60岁以后高血压、冠心病取代成为主要病因。2、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房颤共n 例,其中男刀例,女83例,男女比例为1:2石8,平均年龄51.4土10.2岁。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房颤共236例,其中男138例,女98例,平均年龄67.8土12.8岁。Z6O岁组186例,占7丑%,<60岁组50例,占刀,2%。3、风湿性心脏瓣膜病n 例房颤患者,109例为持续性房颤,103例左房前后径Z40nun,且左房前后径正常(<40nun)、扩大(40-50nun)、显著扩大卜50mm)3组间心功能分布具有显著差异(P<0刀5)。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房颤Z6o岁组在持续性房颤的比例显著高于<6O岁组(P<0刀01),并发心功能不全的比例也显著高于<6O岁组(P<0刀01)。4、阵发性房颤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的成功率高,而持续性房颤尽管是有所选择的复律,但成功率依然低于50%。在复律前,常规进行hE检查,若有左房或左心耳血栓,常规抗凝待血栓消失后再行复律;如未发现血栓,则在抗凝的同时进行复律,尚无栓塞事件发生。但该方法应用病例仍有限,存在争议。5、对于持续性房颤,由于受房颤持续时间、左房前后径、合并失代偿心力衰竭等限制,大部分患者给以控制心室率治疗,洋地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