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引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将林语堂的英语作品与其自译版本作为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研究,分析了他进行英语创作而后又自译的目的,对两个过程进行“对话理论”视角下的分析,并分析了两个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对话理论”是巴赫金思想的核心,它是一种主体构建论。在巴赫金看来文学作品是一种以书面形式呈现的“自我”与“他者”,作者与主角之间的对话,通过这些对话和价值交换来完成自我主体的构建过程,而自我主体的构建是建立在建立起他者为前提的。近年来学者们对林语堂的文学作品及翻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自译作为林语堂创作的一大特色却很少受到关注。而在为数不多的林语堂自译研究中,大都以分析自译版本的翻译策略和文化倾向为主,很少将他的中英文版本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本研究将他的英语创作和自译过程理解成他完成自我主体性构建的两个步骤,巴赫金对于构建的独特见解正好可以解释林语堂先英文创作后自译的创作的目的。他的英文创作是他对“自我”的一种投射,通过将“自我”投射到“他者”的身上,从“他者”的视角和价值观系统来对“自我”进行审视,得到“视觉剩余”,然后再进行自译,即返回到自己独有的位置,将“他者”的“视觉剩余”和“自我”的“视觉剩余”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评价,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自我”主体。因此他的源文本创作和自译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是一种对话的关系,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借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思想,文章对两个创作过程进行了分析。首先,在林语堂的英语创作过程中发生了两个对话,一个是他自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这个对话是通过他对主角的塑造来进行的。作者与主角之间的对话是巴赫金的一个重要论题,作为主体的两个基本组成要素,作者与主角通过生活斗争来取得外在地位。另一个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话,而这个是通过他将中国的故事和角色放在西方语言的环境当中来完成的,是他站在西方视角来观察中国文化,以“他者”的目光来审视中国文化,获得“他者”的“视觉剩余”。林语堂的自译过程则是一种为了构建主体而进行的回归过程。在获得了“视觉剩余”之后,他形成了“自我”的一个独特的视角,在自译过程中他用这个视角来和中国读者的对话,重现了他们所忽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贵之处,传达出一种民族自豪的情绪,这也解释了林语堂的自译文本中对中国文化相关之处描写反而大量添加细致描述这一反常的举动。对于英语源文本和自译文本的关系文中也做出了论述,两者之间是一种对话的关系,也是互相召唤的一组互补文本,这种关系不同的传统翻译中对于“忠实”的定义,关系的重点在于不同,在于互补而不是相同之处。通过这个构建和审美过程,林语堂向西方世界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中国,让西方人直接阅读中国,也向国人呈现出传统文化的宝贵和丰富之处,激励起国人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本文的论述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论文结构;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回顾并总结了国内外自译以及林语堂自译的相关研究,并简要介绍了对话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在自译研究中的应用;第三部分是论理框架。论述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以及作者对其的理解;第四部分是以“对话理论”的视角分析了创作及自译的目的,对林语堂的英语创作及自译进行了过程分析,并梳理了两个文本之间的对话性关系;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总结全文,概述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及贡献,并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和将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