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雪峰构造带出露大范围的新元古界板溪群浅变质岩,震旦系-下古生界不整合于其上。目前普遍认为雪峰构造带是上扬子大陆东南边缘的加里东期隆起。论文以江南-雪峰构造带西南缘凯里-从江-融水-融安-独山一带的地质构造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不同时代沉积相空间变化和沉积盆地演化的角度研究大地构造问题。在沉积学研究的同时,辅助以岩浆岩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初步认识:1、上扬子地块东南部与江南-雪峰构造带西南缘凯里-黎平-融水地区出露新元古界板溪群至中三叠统,上三叠统、下-中侏罗统和上白垩统局部出露,古近系与新近系在研究区基本不发育。从下向上可以把研究区划分为四个构造层,即:前震旦系基底构造层、震旦系-下古生界构造层、泥盆系-三叠系构造层和三叠系以上构造层,它们分别反映了研究区内经历了4个比较大的地质发展阶段。从下向上,沉积中心有规律地由南东向北西迁移。2、研究区构造变形方面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大致以凯里—独山一线为界,东西两侧具有不同的构造变形特点。凯里—独山一线以东的加里东运动表现为褶皱运动,导致在下古生界中形成近东西向的褶皱,泥盆系角度不整合覆盖在下伏被褶皱的下古生界之上;凯里—独山以西的加里东运动则表现为垂直隆升,导致晚志留世基本缺失沉积,以及泥盆系与下伏下古生界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西部的燕山运动表现为强烈的褶皱运动,导致侏罗-白垩系的大范围缺失,以及零星发育的上白垩统茅台群粗碎屑岩与下伏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东部的燕山运动则表现为强烈的伸展运动,导致华南花岗岩大范围发生。研究区内缺失古近系和新近系,根据第四纪河流阶地和溶洞发育情况来看,喜马拉雅运动在研究区主要表现为垂直的升降运动。3、研究区内各期构造变形之间有一定的继承关系,多条长期活动的区域性大断裂和复活断层不仅破坏了基底构造,而且还控制了盖层的沉积。研究区内断裂和褶皱比较发育,研究区东部融安一带的断裂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后期又叠加了燕山期的改造作用;研究区西部的断裂主要形成于燕山期。按照研究区内的断层和褶皱大体走向方位来划分,区内主要有四组断裂、褶皱系,即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和少量的近东西向断裂系。4、论文对黔东南从江县秀塘河口花岗质岩石进行的激光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测定获得该花岗质岩石的年龄值为836±5.1Ma。黔东南-桂北地区新元古代早-中期中酸性岩浆活动在时间上发生于江南造山带的峰期碰撞造山作用之后,应该形成于江南造山带峰期碰撞后伸展阶段的岩浆活动中,它是黔东南-桂北地区同时代大规模中酸性岩浆活动的一部分。江南-雪峰构造带西南缘在南华纪-早古生代的区域沉降作用和巨厚的沉积建造就形成在从青白口纪开始的区域伸展背景之下。5、江南-雪峰构造带西南缘及邻区新元古代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沉积-构造演化(1)青白口纪早期Rodinia古陆形成阶段:扬子与华夏地块拼合,江南造山带形成;(2)青白口纪晚期-志留纪:Rodinia古陆裂解与聚敛阶段:江南-雪峰带裂陷沉降(青白口纪晚期-中奥陶世)与隆升剥蚀(晚奥陶世-志留纪)。又可以分为4个次级阶段:青白口纪晚期-震旦纪(820-680Ma)江南-雪峰裂陷盆地、震旦系-中奥陶统江南-雪峰坳陷盆地和晚奥陶世-志留纪研究区东部的褶皱变形与西部的隆升剥蚀。(3)泥盆纪-三叠纪:扬子克拉通内坳陷与NW向紫云-罗甸-南丹裂陷槽叠加演化阶段。包括4个次级阶段:泥盆纪紫云-罗甸-南丹裂陷槽拉张和其它地区坳陷、石炭-二叠纪克拉通内碳酸盐岩台地、早-中三叠世海退背景下的浅海台盆和晚三叠世的洋陆转换。(4)燕山-喜马拉雅期:盆、山演化与强烈改造阶段。包括3个次级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燕山期)江南-雪峰陆内构造变形作用、晚白垩世-古近纪(晚燕山期-早喜马拉雅期)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与A型花岗岩作用和新近纪至今(晚喜马拉雅期)强烈的陆内变形阶段。6、论文在野外地质考察及对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等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当前关于扬子地块与江南-雪峰构造带等大地构造单元的的最新研究成果,支持前人关于雪峰构造带是扬子大陆东南边缘的加里东期隆起的观点。